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山东经济空间分异与空间开发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21:38
【摘要】: 区域经济结构是经济活动及其要素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集聚与扩散过程以及规模结构等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空间网络关系,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经济要素的自由配置和根据区域的区位、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条件所实施的区域发展方针、政策的结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指示器”,通过其研究可以辨别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是否合理和健康、与其它区域关系以及内部各部分的组织是否协调和有序等,除此之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存在的地理空间基础,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等特有的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区域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演变,并且其演变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发展阶段大致接近的不同区域具有大致相似的空间结构特征。山东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为了使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对山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对其经济空间组织进行调控和重组。因此,本文较为深入、系统地对山东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论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文献评述、研究构想、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第二章从地级市和县域两个层次上分析了目前山东经济空间分异的现状格局和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第三章从地级市和县域层次上,分析了1990年到2004年山东经济空间分异演变过程。第四章分析了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分析对经济空间分异的影响。第五章主要是通过分析影响山东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探索山东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第六章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的实际情况,提出山东经济空间开发策略。第七章是结语部分,说明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山东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现象,表现在东部发展水平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其经济空间组织型式呈现出显著的多元核心-边缘结构。 ——在山东经济空间分异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沿交通线路从沿海向内陆扩展,并且这种空间格局的演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和发展速度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山东区域经济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区域经济类型的转变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基础和投入,也受其周围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受历史因素、交通运输条件、资金投入、产业结构效应、人口结构以及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趋势是一致的,均沿交通线拓展。 ——山东经济空间开发应优化开发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增长核心区,重点开发济南-淄博-东营经济增长核心区,重点开发与限制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开发济宁-曲阜经济增长区,形成合理的核心-边缘结构,以核心区带动边缘区的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图文】:

山东经济,空间分异,空间格局,县域


城市(济南、淄博、东营)的县域绝大多数属于经济发达区和次发达区,而省县域的 2/3 强、面积的 64.9%、人口的 62.6%、人均 GDP 低于全省平均水经济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广泛分布于上述区域的两侧,,并且黄河两岸的经济水平南岸高于北岸。可见,黄河已成为南北两岸区域之间沟通的天然屏障。⑵ 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沿海地区高,向内陆递减。沿海地区作为山东经展的龙头,其县域(青岛、威海、烟台)大都属于经济发达区和次发达区,其相邻的县域则都是经济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形成了沿海与内陆显著的梯异,从而显示出沿海区位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山东经济,空间分异,空间格局


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山东经济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明显的多元核心-边缘结构。这里,我们从和县域两个层次上对山东经济空间分异的多元核心-边缘格局进行分析。 地级市层次上的经济空间分异型式从地市层次上来看,存在 2 个增长核心区和 2 个边缘区,如图 2-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2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3 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4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5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6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7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8 徐建华,鲁凤,苏方林,卢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9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J];地理研究;2003年03期

10 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新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钟绵生;山东省东部城市群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建军;山东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82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82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9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