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5:48
【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集群作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发展已成为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焦点现象。产业集群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并能够获得外部经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巨大作用不仅得到很好实证,而且已得到愈来愈多的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与认同。适逢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之际,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与发展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论文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前提下,在借鉴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基础上,从集群内外两个层次构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并以此为理论分析背景,对东北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同时结合个案的实证研究,探索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因素及存在不足,提出未来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论文共分七章进行阐述: 第一章简要地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并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研究了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理论。这是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国内外理论进行了述评,着重阐释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分类、形成机理、发展理论等,指出各理论的局限性,强调产业集群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第三章分析了国内外典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与模式。这是本文的实践部分。重点介绍五个国内外典型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主要动力因素及发展模式,各区域产业集群由于其产业特点、所处环境不同,采取发展模式有所区别,但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却拥有共同的基础条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四章构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这是本文的理论部分。在对现有国内外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理论进行总结的前提下,从集群内外两个层次提出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本论文认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包括内源动力机制和外源动力机制。内源动力机制包括外部经济、产业价值链、社会资本与网络、集群技术创新等;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外源动力机制包括政府的促导行为、外部竞争、区域创新环境以及制度文化等要素。各要素系统及系内诸要素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途径来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升级。本章的研究为分析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提供理论指导。 第五章具体分析了东北产业集群发展动力。这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在前面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阐述了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状况,结合制造业的集中度情况,揭示东北地区制造业专业化特征,进而对其内外动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找出东北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和劣势,为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的提出提供实践依据。 第六章进行了长春市汽车产业的个案分析。这是本文的个案研究部分。以长春市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实际访谈、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东北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因素与影响力进行评估,得出相应结论,对以上分析加以验证。 第七章提出了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政府调控措施。这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结合上文分析,提出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主要选择的集群模式及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各种服务方面提供的相应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7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叶刀;;中国农机制造业向东北转移趋势分析[J];农业机械;2011年16期

2 ;东北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成立[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8期

3 秦亚飞;;中国农机制造业重心向东北转移[J];农机市场;2011年07期

4 曾秀东;;东北春播面积之争[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20期

5 ;深化东北四省区合作[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9期

6 李理;;龙砖彩瓦出海州 清代东北地区的琉璃官窑黄瓦窑[J];收藏;2011年08期

7 ;“2006·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专家论坛”在哈尔滨召开[J];科协论坛;2006年10期

8 言堂;张达;;在合作中多赢[J];东北之窗;2011年15期

9 ;蛟河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石材产业基地[J];经济视角;2011年08期

10 朱相杰;王黎;;我靠经营四招 做大山货买卖[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章献;王士君;;东北地区城市职能分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郅强;文宏;;东北地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滞后性分析——基于政府组织行为的比较视角[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3 王士君;冯章献;;东北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及因应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绍余;倪佳奎;;东北地区短木段灵芝栽培法[A];2004灵芝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王子正;;东北地区立法协调机制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6 董晓菲;王荣成;;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经济发展空间差异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淑萍;刘宝庵;;东北地区经济按统一版块发展的思考[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8 景跃军;陈英姿;;东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差异比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周金儒;王金英;;对东北地区为脑中风高发区的调查与思考[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_5金安;戴显声;;辽宁省腐食螨的初步调查[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黑龙江 于湘涛;东北地区室内试收中星6B与鑫诺三号[N];电子报;2008年

2 曹红涛 陈英云 乔蕤琳;东北地区不同民族遗传资源库将在三五年内建立[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记者 宋时飞;东北地区投资增势仍然强劲[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15日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成交132万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宋时飞;东北地区迈向“全面振兴”新阶段[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程四清;中煤一建10处 创东北地区三项新记录[N];中国煤炭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杨宝迪;开启东北全面开放新时代[N];长春日报;2010年

8 记者 闫巍;玉米丰收在即 预计东北增产1500万吨[N];粮油市场报;2010年

9 记者 梅花;开鲁打造东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育苗基地[N];通辽日报;2010年

10 特派记者 张寒冰;促东北地区从有限开放转向全面开放[N];哈尔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志茹;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松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齐殿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胡卫军;东北萨满艺术与相关民俗[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辉;基于城市化过程的东北地区生态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9 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国珍;东北地区产业集群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清华;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淼;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晓磊;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英;论产业集群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婷;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宁;辽东半岛海洋经济区海洋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健;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韩宏涛;上海发展国际邮轮经济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10 王华伟;上海洋山港临港产业集群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9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09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