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关系
发布时间:2020-07-20 11:14
【摘要】:在集群研究中,从马歇尔到当代的经济学家,中小企业集群一直是最突出的研究对象。尽管跨国公司在当代某些集群中的参与越来越普遍,然而往往被忽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认识和关注这一问题,并以国际商务学者为主展开了这一领域的探索。基于此,本文意在回答如下的问题:其一,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与中小企业集群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其二,跨国公司与集群之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即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毫无疑问,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能补充和拓展现有的集群、跨国公司理论,而且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文章基于理论的回顾和实例的分析,从形成机制、外界联系、内部网络三个方面重点比较了开放型跨国公司集群与相对开放型中小企业集群的差异,指出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具有外生型为主、开放程度高、地方根植性较低的特点。由于跨国公司参与集群本身也存在多样性,因此文章根据知识所处的价值链环节将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分为三类:生产型知识集群、技术型知识集群和市场型知识集群,并从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主导产业、跨国公司参与方式、集群组织结构五个方面分析了三类集群的各自特点。研究对象的剖析为后文跨国公司与集群的互动模式分析奠定了基础。 从跨国公司对集群的促进作用来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跨国公司不仅成为集群的重要参与者融入到地方经济系统之中,而且通过自身的全球网络组织为集群区域与外界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连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跨国公司对集群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作为主导成员的参与;跨国公司对集群区域在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上的投入;跨国公司带来了相应的供应商,促进了产业网络的形成;跨国公司对人才的吸引、集聚与培训;跨国公司提供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地方企业的成长;跨国公司使集群成为动态开放的系统,将集群纳入国际化的分工网络;跨国公司对集群区域文化和制度方面的影响。文章同时指出跨国公司对集群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能盲目扩大,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跨国公司根植性低所造成的区位转移;其二,跨国公司等级制度对集群网络的侵蚀。 针对跨国公司参与集群中当地企业迅速国际化的现象,文章理论分析指出这一现象并非驳斥了渐进主义认为企业国际化过程是国际经营知识逐步获取、吸收与运用的演进过程,而是集群中的跨国公司为区内中小企业吸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具有国际经营理念、知识和经验的高级人才。此外集群区内的跨国公司还为当地企业提供了国际商务网络的共享与支持,这大大加速了当地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相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跨国公司参与集群内的当地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起跑线超前了许多。 从集群对跨国公司的反作用来看,文章从微观层面分析了集群对跨国公司竞 争优势带来的三方面重要影响:其一,集群网络优势的内生性(与企业能力相关)、 不可复制性以及演化的特性使之有别于传统的地理区域优势,其价值性和稀缺性 的特点使之不能被完全被模仿,而且无法由其他资源替代,因此完全可能成为跨 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其二,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经营的扩张所体现 的跨国公司内部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相反,集群内专业化的分工网络使得跨 国公司更注重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范围经济性,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子公 司从区域整体中获取优势,如区域品牌的声誉,人力资源的集聚,信息的高度集 散;以及跨国子公司规模扩张有限,并与当地企业形成广泛的分工、合作关系。 其三,与传统的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相反,集群内的跨国公司并非需要囊括所有 的生产环节,而是仅仅保留核心的技能,将外围的价值链活动外包给集群中的其 他企业,导致了跨国公司组织的外部化程度增加。 文章指出优势产业集群中的跨国子公司具有双重战略任务,其一,从产业集 群中获取知识,并整合为自身的竞争优势:其二,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的知识 流将优势转移运用于跨国公司其他单元,包括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基于战略与 结构的孪生性,集群中跨国子公司在公司内部战略地位变化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内 部组织结构的调整。文章分析认为跨国公司M型组织结构的母子关系由于强调 母子层级制的结构以及将各子公司“一视同仁”的特点而不能适应跨国公司充分 转移、开发和应用集群中子公司竞争优势的战略要求。而网络型组织强调横向沟 通以及各子公司差异化的特点则能有效满足集群中子公司这一战略变化的调整。 文章指出跨国公司对集群中子公司的控制水平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经营决策控 制,它与子公司能力水平、子公司地方根植性的程度负相关。二是战略协调控制, 它与子公司对跨国公司整体的贡献程度、集群的战略地位正相关。对于优势集群 中能力较高的子公司,总部对其经营决策的控制水平低,而战略协调的控制水平 高。跨国公司基于正式机制的行为与结果控制可能都无法实施,因此行为与结果 控制的缺口应该通过非正式机制包括人员控制和同化控制来完成。 文章以我国苏州产业集群为例,对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76.7
【图文】:
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文化特性,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开放各不相同。从区域市场的层次角度而盲‘,开放性的市场层级主要可分为的开放;洲际性或全球性的开放。从开放性的内容而言,主要体现在产括原材料、设备、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资金流、人才流和知识流四其中较高程度的开放性更多的表现为与外界的知识流方面。本文为了分处理,将集群与外界的联系主要区分为封闭型、相对开放型和开放型,见表3一2。表3一2:集群与外界联系的分类集集群与外界的联系系封闭型型相对开放型型开开放的市场层级级国内市场为主主国内市场和和全少少少量的国外市场场国际市场(出口比重较大)))))开开放的流动内容容产品流流产品流为土,,人才流资资资资金流、知识流次之之知识
(注:图中粗线表示联系加强,关系加深)基于以上分析,位于优势集群中的跨国子公司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仅明显相异于传统型跨国子公司,而且与内部其他子公司也存在差异,如图7一8所示,主要体现在内外网络两个层面。第一,从外部网络而言,传统型组织结构中的子公司与外界环境是一种弱连接,即子公司与外界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市场交易关系,交易方易变且不稳定。对于集群中的跨国子公司而言,地方化隐性知识的获取促进了子公司根植性的提高,因此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外界网络之间是一种强连接,子公司与外部网络的交易关系因为频繁、密切的冗余联系而演变为建立在信任、合作关系上的社会一致性网络。外界商务关系根植性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子公司对复杂知识的吸收与转移,更促进了子公司与外界网络的知识创新,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当地网络组织的根植性。当然理想情况应该保留一部分外界联系是弱连接,这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根植性程度,避免组织陷入完全由冗余信息组成的系统之中。第二
本文编号:2763371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76.7
【图文】:
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条件,文化特性,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开放各不相同。从区域市场的层次角度而盲‘,开放性的市场层级主要可分为的开放;洲际性或全球性的开放。从开放性的内容而言,主要体现在产括原材料、设备、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资金流、人才流和知识流四其中较高程度的开放性更多的表现为与外界的知识流方面。本文为了分处理,将集群与外界的联系主要区分为封闭型、相对开放型和开放型,见表3一2。表3一2:集群与外界联系的分类集集群与外界的联系系封闭型型相对开放型型开开放的市场层级级国内市场为主主国内市场和和全少少少量的国外市场场国际市场(出口比重较大)))))开开放的流动内容容产品流流产品流为土,,人才流资资资资金流、知识流次之之知识
(注:图中粗线表示联系加强,关系加深)基于以上分析,位于优势集群中的跨国子公司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仅明显相异于传统型跨国子公司,而且与内部其他子公司也存在差异,如图7一8所示,主要体现在内外网络两个层面。第一,从外部网络而言,传统型组织结构中的子公司与外界环境是一种弱连接,即子公司与外界的联系更多是一种市场交易关系,交易方易变且不稳定。对于集群中的跨国子公司而言,地方化隐性知识的获取促进了子公司根植性的提高,因此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外界网络之间是一种强连接,子公司与外部网络的交易关系因为频繁、密切的冗余联系而演变为建立在信任、合作关系上的社会一致性网络。外界商务关系根植性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子公司对复杂知识的吸收与转移,更促进了子公司与外界网络的知识创新,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当地网络组织的根植性。当然理想情况应该保留一部分外界联系是弱连接,这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根植性程度,避免组织陷入完全由冗余信息组成的系统之中。第二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曾岚婷;;MNC-drive产业集群影响下我国企业成长的应对措施[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06期
2 江青虎;丁卫明;曾宇容;;外源性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基于深度访谈的方法[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坡良;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创新体系构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陆敏;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均衡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3 黄巍;垂直专业化分工与技术转移[D];东南大学;2006年
4 张宇薇;基于跨国公司投资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升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07年
5 李非;基于外资企业参与的上海汽车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尹亮;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西部高新产业集群的发展[D];四川大学;2007年
7 唐哲鑫;母子公司管控问题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燕;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马艳霞;FDI对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袁满;外商直接投资与高科技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63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6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