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聚的园区经济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70
【图文】:
的规模则由外部环境中的需求增长或企业自身竞争优势增强所决定。园区集群企业的获益来源于四个相互作用的机制,即要素增强机制、制度结构机制、企业联动机制和学习、技术变迁机制。其结构的作用方式如图5.2所示,其中技术系统复合于企业系统之中。根据作用方式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增强机制直接作用于企业系统,其作用的方式和过程受到学习机制与技术变迁机制的影响;学习、技术变迁机制直接影响企业系统;制度结构机制在作用于企业系统的同时,还通过要素增强机制、学习与技术变迁机制产生间接影响;企业联动机制在企业系统的内部起作用,同时受到外部三种机制的影响。乞术气统图5.2园区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与反馈平面1、要素增强机制。园区要素常被界定为园区企业系统之外的多种元素,包括人力资本、资本市场、研究机制和中介机构等。以人力资本为例,本地的人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磊;;城市化与产业集聚[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2 杨春燕;;工业向园区集中与区域工业化的关系思考[J];商业时代;2011年24期
3 吕裔良;陈继红;杨冬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1年13期
4 陈晓瑜;;产业集聚、扩散趋势分析——基于广东省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1期
5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世纪行;2011年08期
6 王君;颜谢霞;;杭州市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11年10期
7 赵婉莹;卢林;;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贺佳;;发展宝鸡现代服务业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1年11期
9 张涌;马小丽;;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3期
10 周红;杨晓蕾;孙露卉;;商务服务业创新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春林 陈新民 记者 李江敏;工业向园区靠拢 企业向产业集聚[N];南昌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颖;“两园两区”引领互助产业集聚[N];青海日报;2009年
3 记者 雷汉发 通讯员 杜洪明;廊坊园区经济逆势上扬[N];经济日报;2009年
4 ;以园区经济为突破建产业强市[N];广州日报;2003年
5 李明星 记者 钟杰;推进园区经济要做到“三统一两加强”[N];九江日报;2005年
6 记者 王爽 实习生 卢晓冉;济南园区经济总体保持平稳[N];济南日报;2009年
7 记者 戴华胜;勇当园区经济发展排头兵[N];安徽经济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让园区经济继续领跑[N];渭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春玲 通讯员 石杰;园区经济运行有四大难题[N];黄石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庄新明;泗水产业集聚发展[N];济宁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碧宏;产业集聚与增长极的形成[D];西南大学;2012年
2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郑贤贵;餐饮产业集聚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4 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郑治伟;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市产业集聚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曾杰杰;家具产业集聚驱动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飞;重庆摩托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优势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彦;中国省际财政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谷成;产业集聚与广西城市化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敖娟;产业集聚效应与湖北汽车产业再造[D];广西大学;2004年
5 连晓霞;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6 黄曼慧;“闽粤赣”经济区产业集聚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7 王霄琼;苏州外资电子企业集聚的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8 郑瑶;FDI与广东省的产业集聚[D];汕头大学;2010年
9 杨彦波;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领翠;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集聚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5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785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