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其收敛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1 07: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其收敛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气候问题是目前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收敛性,有助于正确认识碳生产率对我国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为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降低碳排放量,提高碳生产率,缩小区域碳生产率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提供有力依据。本文首先计算了1995-2012年间我国29个省市、三大地区及全国的碳生产率,从省份角度看,1995-2012年期间,我国大部分省份碳生产率保持上升趋势,但不同省份的碳生产率具有明显差异。从区域分析视角考察,碳生产率高的省市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碳生产率低的省市则多位于中西部。然后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碳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东部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前西部碳生产率高于中部,之后中部反超西部。另外,提高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中,技术进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对提高碳生产率产生双重正向驱动效应。而对外开放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有反向驱动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的负效应较大。本文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29个省市碳生产率的总体、三大地区区域间、区域内以及区域内省际间的泰尔指数,并分别计算了各泰尔指数对总体指数的贡献率。由结果可知,我国碳生产率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内泰尔指数远远大于区域间指数,区域内指数变化趋势与总体的基本保持一致,而区域间泰尔指数则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我国碳生产率地区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引起,其中东、西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最大;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逐渐变小。另外,本文还运用随机收敛方法,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碳生产率进行随机收敛检验,结果表明,29个省市之间以及三大地区内省际间的碳生产率均不存在随机性收敛。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提高我国碳生产率,缩小地区间碳生产率差距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均衡的政策建议。包括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制订低碳政策,建立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等方面,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碳生产率 驱动因素 地区差异 泰尔指数 收敛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X19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引言11-19
  • 0.1 研究背景11-12
  • 0.1.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严峻11
  • 0.1.2 我国碳减排的压力巨大11
  • 0.1.3 低碳经济发展刻不容缓11-12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0.3 国内外研究概况13-16
  • 0.3.1 国外研究现状13-14
  • 0.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16-17
  • 0.4.1 研究方法16-17
  • 0.4.2 研究框架17
  • 0.5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17-19
  • 1 相关理论基础19-25
  • 1.1 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19-21
  • 1.1.1 气候变化经济学一般理论19-20
  • 1.1.2 新气候经济学相关理论20-21
  • 1.2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21-25
  • 1.2.1 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21-23
  • 1.2.2 经济增长收敛的主要理论23-25
  • 2 我国碳生产率的测算及其驱动因素分析25-35
  • 2.1 区域碳生产率的测算25-29
  • 2.1.1 碳生产率的内涵25
  • 2.1.2 区域碳生产率的测算25-26
  • 2.1.3 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分析26-29
  • 2.2 我国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分析29-33
  • 2.2.1 变量定义、数据说明与模型构建29-30
  • 2.2.2 实证结果分析30-33
  • 2.3 本章小结33-35
  • 3 我国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分析35-45
  • 3.1 我国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性分析35-41
  • 3.1.1 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35-36
  • 3.1.2 结果分析36-41
  • 3.2 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收敛性检验与分析41-43
  • 3.2.1 收敛性检验方法与模型41-42
  • 3.2.2 检验结果与分析42-43
  • 3.3 本章小结43-45
  • 4 总结与政策建议45-52
  • 4.1 总结45-46
  • 4.2 政策建议46-52
  • 4.2.1 区域层面47-48
  • 4.2.2 全国层面48-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历57-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翠香;;山西省医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经济师;2014年02期

2 沈能;王艳;王群伟;;集聚外部性与碳生产率空间趋同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3 吴晓华;李磊;;中国碳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省际差异及提升潜力[J];经济地理;2014年05期

4 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张曦;赵国浩;;我国煤炭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6 王映乔;;能源约束下的中国生产率测度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8期

7 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生产率课题组;生产率研究的实践效果[J];管理世界;1992年06期

8 朱艳坤;张成;;我国碳生产率的提升空间研究[J];商业时代;2014年03期

9 徐永利;;兵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12期

10 陶洪亮;申宇;;企业生产率演化与行业生产率变动——基于纺织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觅;余淼杰;;企业出口前研发投入、出口及生产率进步——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A];经济学(季刊)第11卷第1期[C];2011年

2 孟令杰;顾焕章;;中国农业总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其构成分析[A];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思路与对策——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施晓丽;石爱虎;;福建省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演变及分解[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星星;;中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的测度及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4卷)[C];2013年

5 王玲;涂勤;;中国制造业外资生产率溢出的条件性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1期[C];2007年

6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晓萍;;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9 韩中;;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10 石海平;;石景山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rtin S. Feldstein邋实习生 白杰;收入,生产率,哪个增长快?[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2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实习生 赵方宇;绿色GDP时代,请精算“碳生产率”[N];文汇报;2009年

3 程海东;全球生产率增速:东风压倒西风[N];中国贸易报;2006年

4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嵇尚洲;立足于提高生产率水平推进城镇化[N];人民日报;2014年

5 ;中国经济再十年[N];解放日报;2011年

6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樊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主任);展望激流涌动的亚洲经济[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张军;中国经济再十年[N];经济观察报;2011年

8 徐翼;中国步入发达经济体还有距离[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9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郑江淮;中国的比较优势哪里来?[N];中国经营报;2008年

10 ;中国竞争力提升之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萍;异质性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刘建森;中国制造业企业IT投资对生产率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周天欢;产业生产率与国际竞争优势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刘丹鹭;中国服务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黄苹;基于溢出源视角的R&D溢出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饶敏;高校高绩效工作系统及其对研究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常建新;企业要素错配、技术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D];西北大学;2015年

8 田敏;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9 石慧;中国省际间农业生产率差异及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孙大文;我国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文娇;基于环境视角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源;要素配置扭曲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D];复旦大学;2014年

3 梁盼盼;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行业生产率的实证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白婧;低碳约束下甘肃省工业行业生产率动态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晓丽;信息技术是否提高了我国生产率?[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贾秀华;我国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7 罗丹;出口对生产率及创新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5年

8 周伟;中国服务业分工深化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9 李咏;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小企业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10 魏梦茹;宏观经济政策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及其收敛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0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4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