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15:06

  本文关键词: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是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各种要素越完备,质量越高,产业经济的发展也会越迅速。在产业经济的依托和带动下,产业发展促进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在产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中,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这两种经济行为逐渐在国内地区出现,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因此,承接产业转移这一话题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亮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范围更小的区域也逐渐看到承接产业转移能为本区域带来的效益。承接区域在具备了一定的承接优势和条件之后,将某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引入本区域,使其成为带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手段。而承接产业转移从各个角度来说对承接区域起到了怎样的经济影响,又或者对区域有哪些积极和消极方面的效应也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学者们先前的各种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在第三章中概括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效应的体系框架;第四章开始,以文山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对文山州的自然条件、人文资源、区位优势等基础环境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现状,内外资利用情况,以及文山州承接国内产业转移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演变趋势,从而发现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以及不完善之处。在第五章中,更具体的分析了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效应,根据文山州条件,构建出选择承接产业的主要指标,并选择出可承接的产业;最后,提出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性内部化措施,具体包括正外部性内部化措施和负外部性内部化措施。文章的核心部分中,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主要得出以下几个结论:通过对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得出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量与生产总值两个指标的趋势线之间的关系,说明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这一经济举措对文山州的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通过对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分析发现承接产业转移使文山州的工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促进了整个文山州的就业规模、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及推动作用、更新了文山州对于承接产业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观念,当然也会随之产生的不能忽视的负面效应,即生态环境效应;利用计量方法选择出第一、二、三产业中具有比较承接优势产业;结合具体的正负效益给出相应的内化措施,为云南省其他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山州 承接产业转移 区域外部性效应 外部性内部化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一、研究背景10-11
  • 二、研究意义11
  •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1-16
  • 一、产业转移研究现状11-13
  • 二、外部性理论研究现状13-15
  • 三、研究综述小结15-16
  •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16-17
  • 一、研究技术路线16-17
  • 二、研究方法17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7-19
  • 一、研究创新17-18
  • 二、研究不足18-19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述19-40
  • 第一节 产业转移理论概述19-25
  • 一、概念阐述19-23
  • 二、相关理论阐述23-25
  • 第二节 外部性理论概述25-30
  • 一、概念阐述25-27
  • 二、相关理论阐述27-30
  • 第三节 产业转移驱动机制下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分析30-40
  • 一、产业转移动力机制下的外部性分析30-36
  • 二、承接产业转移外部性的内部化分析36-40
  • 第三章 云南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基础条件及其现状分析40-61
  • 第一节 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40-50
  • 一、区位条件40-41
  • 二、资源条件41-43
  • 三、产业基础条件43-50
  • 第二节 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50-59
  • 一、文山州产业结构现状50-53
  • 二、内外资投资现状及经济增长分析53-57
  • 三、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分析57-59
  • 第三节 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潜在存在的问题59-61
  • 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偏小可能导致资金结构的不合理59-60
  • 二、承接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企业间过渡竞争60
  • 三、承接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60-61
  • 第四章 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效应61-78
  • 第一节 外部效应分析61-70
  • 一、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分析61-63
  • 二、要素注入效应分析63-66
  • 三、关联带动效应分析66-67
  • 四、观念更新效应分析67-68
  • 五、生态环境效应分析68-70
  • 第二节 文山州承接产业的选择70-78
  • 一、区位商指数分析70-72
  • 二、行业规模分析72-74
  • 三、层次分析法74-78
  • 第五章 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的内部化措施78-82
  • 第一节 正外部性内化78-79
  • 一、构建文山州承接产业的“区域品牌”78
  • 二、加强要素支持,注重人才培养78
  • 三、完善财政、金融等相关政策78-79
  • 四、重视弱势产业的发展,提倡合作,,实现共赢79
  • 第二节 负外部性内化79-82
  • 一、采取正确的政府扶持方式,避免地方保护现象发生79-80
  • 二、完善准入机制,避免恶性竞争80
  • 三、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80-81
  • 四、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并监督实施81-82
  • 结论及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87
  • 致谢87-88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_";严燕;;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综述及展望[J];安徽科技;2012年08期

2 陈刚,张解放;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及相应政策建议[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2期

3 贾丽虹;对“外部性”概念的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丁四保;“增长极”模式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意大利南部的教训及启示[J];经济地理;1989年04期

5 张玉蓉;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05年02期

6 程必定;区域的外部性内部化和内部性外部化——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一种思路[J];经济研究;1995年07期

7 郭萍;;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8 苏云霞;孙明贵;;江、浙、沪商务成本构成比对分析及对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朱娟;;产业转移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日福;我国中部地区FDI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2 江霈;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动力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银春;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刘巍巍;城市居住小区环境归属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2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8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