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能级评价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3:49
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应当通过城市群的带动、城市圈的构筑、城市带的形成来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内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区域经济系统内的不同类型、不同能级的城市上展开,冲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以经济区划来重新整合不同类型、不同能级城市的发展资源,才能取得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引入城市能级的概念,来研究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诸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的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主导中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三大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群,和三大城市群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已往的研究大多站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传统的角度,本文从城市能级水平的角度对中原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展开研究,对中原城市群能级结构和城市能级水平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群及其能级研究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了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点-轴系统理论”与城市群能级之间的理论联系,总结了城市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指标和模型;其次,基于城市功能、要素和结构对城市群的能级结构作具体的阐述,分析城市群内城市的层级和能级,描述了中原城市群现状,强调了它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指数、生活指数、服务指数三个纬度,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内的8个城市进行了城市能级水平度量,在此基础上又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得到了中原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最后,针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旨在为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提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研究结论。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29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群相关理论的研究
1.3.2 中原城市群的研究
1.3.3 城市和城市群能级评价理论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群及其能级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城市群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点-轴系统”理论
2.1.3 梯度转移理论
2.2 城市辐射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指标
2.2.3 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模型
2.3 已有研究理论与模型的评价
2.3.1 城市群理论研究与中国城市群发展
2.3.2 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理论指引
第三章 基于系统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1 城市等级与能级
3.1.1 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1.2 基于城市要素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1.3 基于城市结构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2 城市群内城市的层级与能级
3.2.1 首位城市与次级城市和一般城市
3.2.2 首位城市与卫星城市
3.3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等级层次
第四章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中原城市群
4.1 城市崛起带动中原崛起
4.2 中原城市群崛起带动中部崛起
4.2.1 中原城市群的地域界定与发展背景
4.2.2 中原城市群的演变
4.2.3 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的地位与作用
4.2.4 中原城市群带动中部城市群崛起
4.3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中原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
4.3.1 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
4.3.2 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综合评价
5.1 构建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1.1 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指标的筛选
5.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4 指标数据的处理
5.1.5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5.2.1 经济指数评价
5.2.2 生活指数评价
5.2.3 服务指数评价
5.2.4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水平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的聚类分析
6.1 聚类分析概述
6.2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
6.2.1 经济指数聚类分析
6.2.2 生活指数聚类分析
6.2.3 服务指数聚类分析
6.2.4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水平综合聚类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3 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7.4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1942
【学位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29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群相关理论的研究
1.3.2 中原城市群的研究
1.3.3 城市和城市群能级评价理论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城市群及其能级研究的相关理论
2.1 城市群经济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点-轴系统”理论
2.1.3 梯度转移理论
2.2 城市辐射能力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
2.2.1 中心地理论
2.2.2 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指标
2.2.3 辐射能力度量的相关模型
2.3 已有研究理论与模型的评价
2.3.1 城市群理论研究与中国城市群发展
2.3.2 中国城市群发展中的理论指引
第三章 基于系统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1 城市等级与能级
3.1.1 基于城市功能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1.2 基于城市要素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1.3 基于城市结构的城市群能级结构
3.2 城市群内城市的层级与能级
3.2.1 首位城市与次级城市和一般城市
3.2.2 首位城市与卫星城市
3.3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等级层次
第四章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中原城市群
4.1 城市崛起带动中原崛起
4.2 中原城市群崛起带动中部崛起
4.2.1 中原城市群的地域界定与发展背景
4.2.2 中原城市群的演变
4.2.3 中原城市群在河南的地位与作用
4.2.4 中原城市群带动中部城市群崛起
4.3 中部崛起战略中的中原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
4.3.1 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
4.3.2 中原城市群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综合评价
5.1 构建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1.1 城市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指标的筛选
5.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4 指标数据的处理
5.1.5 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对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综合评价的实证研究
5.2.1 经济指数评价
5.2.2 生活指数评价
5.2.3 服务指数评价
5.2.4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水平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的聚类分析
6.1 聚类分析概述
6.2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聚类分析的实证研究
6.2.1 经济指数聚类分析
6.2.2 生活指数聚类分析
6.2.3 服务指数聚类分析
6.2.4 中原城市群城市能级水平综合聚类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3 中原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7.4 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金平;赵月;;基于能级模型的我国金属矿产资源评价[J];资源科学;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坛;城市化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城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维;环鄱阳湖城市群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实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1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6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