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04:55
   受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城镇发展基础、区域交通设施等方面影响,近年来,云南中等城市与周边小城镇的经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与紧邻县城或紧邻县域重要城镇的交通联系也越发便捷。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刺激,云南中等城市与这些城镇间相互交流的强度不断增加,逐步成为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 在各城市总体规划或区域规划中,出现一种以中心城市及周边联系较紧密城镇为成员的城镇集合体,本文称为“城市(镇)组群”,也称组群城市。称其“城市组群”是强调它的城镇群体特征,称“组群城市”则更强调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城市组群是具有中心城市地位的中、小城市及周边与之密切联系的城镇的集合。这类城镇群体在成员构成、内部结构、影响范围等方面与“城市群”,如滇中城市群,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云南呈现组群化发展趋势的城镇地区的中心城市都是中等城市,因而,笔者把这种特殊的城镇群体称为云南中等城市组群。 全文共计六章。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做了阐述,对云南中等城市组群的概念做了较为准确的界定,并分析了城市组群同其他城镇群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简单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国内外与城市组群相关的理论研究,并简要分析了城市组群理论研究的拓展空间及本文写作的主要思路。第三章详细地分析了云南城镇体系及云南中等城市的发展现状,指出云南中等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群化发展趋势,并分别对各城市组群的成员做出具体界定。第四章结合各具体中等城市组群分析了云南中等城市组群的个性特征及一般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化发展的实质和意义。第五章分析了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的条件,进而指出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云南具体情况的分析,笔者引入“管治”的概念,对城市组群内部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情况和实施绩效加以保障,并以楚雄为例作简要说明。第六章为结论。通过对前文的总结,指出云南中等城市组群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城镇发展演化的规律。最后,笔者对云南各城市组群的未来及城市组群理论在西部地区的普适性进行展望。
【学位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TU984.11
【部分图文】:

城市群体结构,形式,组群,发育带


力较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相互依托,成为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支撑—具有这种特征的城镇群体便是本文研究的城市组群。从城市群体结构形式4(图1)来看,成熟城镇群体的中心为首位城市与卫星城市构成的都市区,其外围是城市组群发育带:滇中城市群的中心即为昆明都市区,其外围城市组群发育带即为曲靖、玉溪、楚雄—这与上述各城市总体规划是相互呼应的。大理市与挖色、喜洲等镇,个旧与开远、蒙自,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群化特征。夕口口‘一一‘二、、城市群腹地带、、、、、创州肪州林,"";";舒秘如~,,‘城市组群发育带”、I工口护.‘.,r.J、、护

组群,相关概念


密集区的前一发展阶段,都市连绵区是各种地域结构的高级形态。可以认为,城市发展历程是“单一城市—城市组群(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密集区)一一都市连绵区”的过程(图2),大城市向城镇群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为都市区,中小城市向城镇群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为城市组群。城市组群与城市个体的区别是,它在行政区划上不局限于中心城市的辖区,而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与中心城市一起组成的城镇体系。城市组群与城镇群体高级形态(如城市群)的区别在于,它仅有一个真正意义的中心城市并且其规模较小。1.2.3城市组群相关概念与行政区划1.2.3.1国内外行政区划我国地方行政单元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县(县级市、市辖区)、乡(镇),这四级之间是严格的从属关系,乡(镇)受管制于县(县级市、市辖区),县(县级市、市辖区)受管制于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受管制于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市辖区、镇辖区称为城、镇

整体布局,城市中心,区位,师道


(」·Jacobs)划分为分散派,他的主张,却也是一种折衷:他支持城市更新,赞成保护农村土地;但他又提倡城市遏制,期望实现城镇乡村完美联姻。简·各布斯本人,一方面列数大城市的种种不是,另一方面又不支持城市过度分散,严格来说也应属于折衷派。结合今天的实际来看,大城市往往不可遏制地走向分散化的道路,最终形成成熟的城镇群体;小城镇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则不得不走集中化的道路。城市组群的出现,正是城市形态一种折衷的表现—中心城市是集中的,但是其整体布局是分散的。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C·A·OoxiadiS)的城市发展理想模式建立在他对城市尺度的研究基础上。从宏观上看,城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是不以人的志为转移的,因此宏观上的城市尺度应当同各种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要求相适应,同现代的交通工具相适应。但是城市终究是为人服务的,高效率功能体系和交通系统也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微观上,城市应该是亲切的、宜人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良镛,毛其智;关于我国中等城市发展问题的探讨——兼论京津冀地区中等城市的成长[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2 张京祥,庄林德;管治及城市与区域管治——一种新制度性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0年06期

3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4 张伟;都市圈的概念、特征及其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5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6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7 王士君,王丹,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8 王士君,吴嫦娥;东北城市组群整合关系及其调控机制——以长春市、吉林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9 张京祥,程大林;由行政区划调整到都市区管治[J];规划师;2002年09期

10 张京祥;西方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之评述[J];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01期



本文编号:2862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62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