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部新区开发创新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0-10-30 13:53
对区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起始于国际上以美国的硅谷模式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区域的成功,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国或地区在新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重庆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的北部成立北部新区,以支撑、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重庆北部新区如何发展区域经济是摆在重庆人面前的最重要任务,探索重庆北部新区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文拟从区域创新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来探索重庆市北部新区开发的创新模式,探索区域创新体系建立的机理,全文共分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区域创新与北部新区 本部分首先阐明了区域创新理论的来源及理论基础,分析了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然后从重庆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北部新区的成立是重庆拓展创新空间的需要,并简要介绍了北部新区的概况及特点。 第二部分:北部新区开发创新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功能的分析,结合重庆市及北部新区的实际,本部分提出了建立北部新区区域创新体系是当务之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索出新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部分,并结合北部新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性质构建出北部新区区域创新体系。 第三部分: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核心,是最基础的要素层面。本部分从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的角度,结合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评价指标对重庆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定量对比研究中分析出重庆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并提出了北部新区技 术创新的思路与途径。 第四部分:产业结构模式创新 产业结构模式创新是北部新区区域创新体系中最高层面的创新,即推进产业的 升级和结构优化。本部分对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要求、重庆传统产业的现状、重庆 现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总结出北部新区的产业结 构模式及发展目标。 第五部分:产业空阎组织创新 产业空间组织创新是北部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内主要层面的要素创新。本部分论 述了北部新区根据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和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并结合区域 实际,确定的产业空间组织呈“多中心、组团式”的创新格局。 第六部分:创新投资环境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北部新区吸引外资、办好开发区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北 部新区创新体系中主要层面的要素创新。本部分从投资环境的营造、投资要素的组 成角度构建了投资环境系统结构图;针对北部新区的现状,详细探讨了硬环境和软 环境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及营造对策。 第七部分:结论 本文讲述了区域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结合重庆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 所处的地位,着重探索了北部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探索了北部新区可行的创 新发展模式。 本文的选题比较新,目前从这一视角来研究区域开发的较少,从区域创新的理 论角度来研究重庆北部新区的开发模式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因此笔者在参阅大量 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此文。当然在有些方面还不深入,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 加以完善。
【学位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前言
1. 区域创新与北部新区
1.1 区域创新理论与实践
1.2 重庆发展需要区域创新
1.3 北部新区的概况
2. 北部新区开发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2.2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2.3 北部新区创新体系的构建
3. 技术创新
3.1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3.2 重庆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对比研究
3.3 北部新区技术创新的思路
4. 产业结构模式创新
4.1 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要求
4.2 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研究
4.3 北部新区的主导产业
5. 产业空间组织创新
5.1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
5.2 北部新区产业空间组织的创新格局
6. 创新投资环境
6.1 投资环境的营造
6.2 硬环境的建设
6.3 软环境的建设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2564
【学位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F127
【文章目录】:
前言
1. 区域创新与北部新区
1.1 区域创新理论与实践
1.2 重庆发展需要区域创新
1.3 北部新区的概况
2. 北部新区开发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2.2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
2.3 北部新区创新体系的构建
3. 技术创新
3.1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3.2 重庆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对比研究
3.3 北部新区技术创新的思路
4. 产业结构模式创新
4.1 主导产业选择的一般要求
4.2 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研究
4.3 北部新区的主导产业
5. 产业空间组织创新
5.1 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
5.2 北部新区产业空间组织的创新格局
6. 创新投资环境
6.1 投资环境的营造
6.2 硬环境的建设
6.3 软环境的建设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2 张庭伟;高科技工业开发区的选址及发展——美国经验介绍[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3 顾朝林,石楠,张伟;中国高新技术区综合发展评价[J];城市规划;1998年04期
4 李小建;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3期
5 许光洪,刘卫国;重庆市同京津沪三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3期
6 梁运斌;世界经济开发区的演进、类型及功能分析[J];国外城市规划;1994年01期
7 宋建元 ,刘志光;全球创新经济的崛起[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49期
8 顾朝林;中国高技术园类型及发展方向[J];经济地理;1996年01期
9 贾根良;进化经济学:开创新的研究程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03期
10 王国梁,李旭红;论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7年04期
本文编号:2862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62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