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德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2 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3 朱杰;管卫华;蒋志欣;甄峰;;江苏省城市经济影响区格局变化[J];地理学报;2007年10期
4 张莉;陆玉麒;;“点—轴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学报;2010年12期
5 陈浩;陆林;郑嬗婷;;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11年10期
6 邱岳;韦素琼;陈进栋;;基于场强模型的海西区地级及以上城市影响腹地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7 陆林;鲍捷;凌善金;曾琪洁;虞虎;;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9期
8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9 汪德根;陆林;陈田;刘昌雪;;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年06期
10 陈志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兴儒;;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刍议[J];阿坝科技;2006年01期
2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3 母萍萍;;贵州省旅游业对其经济影响效果的实证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4 汤长新;葛幼松;;城市旅游资源密集区整合探究——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5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6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田大江;刘家明;陈田;;城市旅游竞争力范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8 马晓路;许霞;;海螺沟景区旅游资源的梯度分异规律与开发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9 章锦河;李佳佳;陈冬冬;;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祝亚雯;章锦河;;旅游交错带概念与测度的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3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新哲;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系统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刘云;云南中东部旅游温泉空间结构及其整合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艳;从《印象·刘三姐》透视品牌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赵宝杰;东营市东营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7 方永玲;乌鲁木齐市旅游产业游客满意度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祝玲丽;公路交通对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文娟;中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梅,陆林;中国入境旅游者增长的周期性波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毛端谦,刘春燕,李志华;江西旅游分区及其开发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孔凡娥;周春山;;广州城市腹地划分及变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4期
4 薛领;武倩倩;李玉成;;当代城市化机理模型研究的比较与融合[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5 王德,赵锦华;城镇势力圈划分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兼论势力圈的空间结构特征[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6 朱力,郭城;黄山旅游地域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12期
7 吴人韦;旅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6期
8 王德,刘锴,耿慧志;沪宁杭地区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9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10 刘春玲,刘岩;临城小天池森林生态旅游区空间结构拓扑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晴;;我国省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以山西省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2 张敏;;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3期
3 卞显红,王苏洁;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以江苏常州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尹贻梅,陆玉麒,邓祖涛;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4年04期
5 张玲;;旅游空间结构及演化模式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6 黄振庆;汪宇明;;广西旅游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研究[J];热带地理;2007年06期
7 马中华;刘继斌;;吉林省旅游空间结构构建[J];经济地理;2008年01期
8 王联兵;杨新军;刘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夏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生态经济;2009年06期
9 马雁;;基于资源分异规律的思茅区南部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科技风;2009年02期
10 郭琴;黄平芳;;南昌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华;边疆省区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慰杰;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萧萧;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整合及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小霞;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曹宇宁;中日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王巍;浙江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袁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邱俊娟;武汉市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会层;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郭烽丽;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艳芳;基于高速公路的山东省旅游空间结构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爱忠;昆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63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6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