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20:29
   大遗址是我们祖先以大量人力营造,并长期从事各种活动的遗存,综合而直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迹的主体,具有深厚的科学和文化底蕴。大遗址具有特殊的观光和文化旅游价值,围绕着对它的开发和利用,一般都会形成由旅游,现代服务,文化三类产业构成的产业链,吸引中小企业集聚,因此围绕大遗址培育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合理利用大遗址的一个途径。但由于大遗址自身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且具有多元价值,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复杂多样,因此在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大遗址区是否具备培育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条件,地方政府在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实施集群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大遗址区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质,肯定了大遗址区培育集群的可行性,在分析地方政府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集群培育中的作用及管理职能定位,进而提出将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相关企业集聚程度,地方政府与文物保护部门态度作为判断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条件的四个维度,通过对陕西省内唐大明宫遗址、汉阳陵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杜陵遗址及汉长安城五处大遗址的具体分析,设计出地方政府培育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五条典型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保障措施。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够为地方政府合理有效地保护大遗址,开发遗址文化资源,培育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点思路。
【学位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124;D6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规定性思考
    2.1 大遗址的特性
        2.1.1 大遗址的一般特性
        2.1.2 大遗址社会属性的特殊性
    2.2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
        2.2.1 大遗址区的界定
        2.2.2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界定
    2.3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特质分析
        2.3.1 遗址文化产业是核心产业
        2.3.2 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2.3.3 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利益关系复杂化
        2.3.4 与一般产业集群的区别
    2.4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2.4.1 区位优势是原动力
        2.4.2 企业间交流合作机制是内在动力
        2.4.3 政府政策驱动是外在动力
        2.4.4 产、学、研联合驱动力
3 地方政府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3.1 地方政府对大遗址的价值取向及实现
        3.1.1 大遗址的多元价值
        3.1.2 地方政府对大遗址的价值取向
        3.1.3 地方政府价值取向的实现: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
    3.2 地方政府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3.2.1 干预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3.2.2 钻石模型
    3.3 地方政府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现实依据
        3.3.1 中央政府文化产业政策驱动
        3.3.2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利益驱动
4 地方政府在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职能分析
    4.1 协调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多方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平
        4.1.1 大遗址区利益相关者范围界定
        4.1.2 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4.1.3 地方政府需要协调的几对主要关系
    4.2 对大遗址的开发与利用实施适当的管制
        4.2.1 大遗址的公共产品属性与“公地悲剧”
        4.2.2 地方政府管制的具体内容
    4.3 地方政府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管理职能定位
        4.3.1 规划和改善大遗址区的基础设施
        4.3.2 制定鼓励集群形成的投资及税收政策
        4.3.3 维护市场环境的公平与效率
        4.3.4 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群化发展
    4.4 案例分析——以曲江文化产业集群为例
        4.4.1 曲江文化产业集群概况
        4.4.2 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进程
        4.4.3 地方政府在曲江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管理模式分析
        4.4.4 总结与启示
5 地方政府在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路径选择
    5.1 判断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条件的四个维度
        5.1.1 保护开发现状
        5.1.2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5.1.3 相关企业集聚程度
        5.1.4 地方政府与文物保护部门态度
    5.2 培育遗址文化产业集群路径选择的依据
    5.3 实证研究:陕西省五大遗址区遗址文化产业培育条件分析及培育路径选择
        5.3.1 陕西省五大遗址区培育条件分析
        5.3.2 五大遗址集群培育条件的比较分析
        5.3.3 大遗址的分类及具体培育路径设计
    5.4 地方政府培育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政策保障
        5.4.1 开展大遗址的清查与培育条件评估活动
        5.4.2 借鉴曲江模式,在大遗址区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5.4.3 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研究所
        5.4.4 开展政府营销活动,扩大遗址的知名度
        5.4.5 提供遗址文化企业孵化器
6 结束语
    6.1 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尚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东南文化;2001年01期

2 段先念;;努力实现遗址保护、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和谐共生[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4期

3 张金萍;;2009东亚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东南文化;2009年02期

4 赵荣;;有效保护 科学展示 传承文化 服务社会——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4期

5 赵荣;;陕西省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考古与文物;2009年02期

6 周兆军;;倡议设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J];中国人大;2009年17期

7 刘卫红;;大遗址区土地利用管理分析[J];中国土地;2011年09期

8 陈西御;杨文秋;;大遗址的大未来[J];地图;2009年06期

9 龚良;;大遗址保护重在和谐共生[J];东南文化;2009年03期

10 ;中国大遗址: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J];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贺君;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北大学;2010年

3 赵宇鸣;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5 刘军民;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6 余洁;遗产保护区的非均衡发展与区域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鲍沁星;杭州自南宋以来的园林传统理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张颖岚;秦始皇帝陵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赵文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云超;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曹楠;城市建成区内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3 张韵;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及功能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石鹏;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大遗址展示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张梅花;城市大遗址保护性开发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曹胜杰;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保护模式探索[D];长江大学;2012年

7 魏元元;多视角下的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刘卫红;大遗址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李立;大遗址对西安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丹;我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0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0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