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11-11 17:22
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形成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和长期性,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将会加速城市化发展步伐,推动该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湖南省以30.8%的城市化水平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空间格局也处于渐变过程当中,那么如何优化湖南省目前的城市化空间格局是当前“两型”社会背景下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研究湖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湖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的优化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以点轴理论、城市群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分形理论等为指导,采用GIS可视化与数量统计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形方法与熵值法相结合,对湖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的特征主要包括:城市化速度增长较快,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核心—外围结构规则且鲜明;城镇数量多,城镇密度呈东密西疏分布;中间序位城市数目较多,中心城市首位度偏低。 (2)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历史及人文基础;全球、全国及省市范围城市化的影响;交通网络的影响;产业布局的影响;资源环境的影响。 针对湖南省目前城市化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就优化湖南城市化空间格局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以大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合理优化人口产业布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化空间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落后城市的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构建景观优美、生态安全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299.27;F224
【部分图文】:
‘份扩扩才才扩挤尹扩广广矛扩界产只只产井产产尹碑尹图3一1湖南省与全国城市化率比较折线图从图3一1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湖南省与全国的城市化率整体呈上升的趋势,而且,从2006年开始,湖南与全国的城市化率折线正逐步拉近,差距缩小。 3.1.2.2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从全国范围看,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与沿海地区及中部其他优势省份差距明显。从表3一2中可以看出,2008年,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虽然达到了42.15%,但是与我国主要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湖南省城镇规模空间分异图(资料来源: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的城市有21个,50%一70%的城市有14个,30%一50%的城市有43个,30%以下的城市有35个。下面是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县域空间分布图(如图3一3)。图3一3湖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县域空间分异图3.3.2湖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差异3.3.2.1指标体系的构建由于前面提到的城市化率是按照一般的方法,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计算的,但是人口的城市化仅仅是城市化定义的一部分内容,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城市化水平,因此还要对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指标评价。由于获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79499
【学位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299.27;F224
【部分图文】:
‘份扩扩才才扩挤尹扩广广矛扩界产只只产井产产尹碑尹图3一1湖南省与全国城市化率比较折线图从图3一1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湖南省与全国的城市化率整体呈上升的趋势,而且,从2006年开始,湖南与全国的城市化率折线正逐步拉近,差距缩小。 3.1.2.2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先进地区差距明显从全国范围看,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依然不高,与沿海地区及中部其他优势省份差距明显。从表3一2中可以看出,2008年,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虽然达到了42.15%,但是与我国主要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
湖南省城镇规模空间分异图(资料来源: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的城市有21个,50%一70%的城市有14个,30%一50%的城市有43个,30%以下的城市有35个。下面是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县域空间分布图(如图3一3)。图3一3湖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县域空间分异图3.3.2湖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格局差异3.3.2.1指标体系的构建由于前面提到的城市化率是按照一般的方法,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计算的,但是人口的城市化仅仅是城市化定义的一部分内容,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城市化水平,因此还要对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指标评价。由于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国华,朱翔,唐承亮;长株潭城镇等级体系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2 朱翔;洞庭湖区城镇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3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J];城市规划;1996年01期
4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5 王良健;新时期湖南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城市开发;2001年10期
6 马晓冬;马荣华;蒲英霞;;苏州地区城市化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J];城市问题;2007年09期
7 陈晓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4期
8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10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珺;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苏薇;湖南省新型城市化推进机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9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87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