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7 03:12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设置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国都在努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划的层级改革是一个热点,减少行政层级设置,这不仅有利于更为高效的进行行政管理,也有利于政策的正确传达、实施和反馈。简化地方行政层级设置,已经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的地方行政层级为四级,而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地方行政层级为二到三级。地方行政层级过多,容易造成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权利配置不当,从而导致管理幅度较小,行政效率低下,上下级政府利益冲突等问题。我国的市管县体制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省管县改革试点在全国铺展开来,并成为我国地方行政层级改革的主要路径。本文以对地方行政层级设置的研究作为出发点,在本文的二三部分介绍了国内外行政层级的设置现状,对我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做出阐述,并指出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出对省管县改革的讨论。本文的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省管县改革的理论支撑,可行性分析,并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文章的第五部分指出了省管县实行过程中各层级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文章的第六部分提出对策建议。在...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概念
1.2.1.2 行政层级设置的历史沿革
1.2.1.3 “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2.1.4 省管县体制推进的路径选择
1.2.1.5 省管县体制面临的困难
1.2.1.6 推行省管县体制的理性思考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奥斯本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
1.2.2.2 奥茨关于政府组织结构问题
1.2.2.3 大都市区管理研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行政区划
1.3.2 行政层级
1.3.3 市管县
1.3.4 省管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综述法
1.4.2.2 历史研究法
1.4.2.3 实证分析法
1.4.2.4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2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沿革
2.1 建国前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介绍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改革的回顾
2.2.1 大区制的兴起与消亡
2.2.2 市管县体制的兴起和发展
2.2.3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2.2.3.1 市管县体制缺乏法律依据
2.2.3.2 提高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
2.2.3.3 市的辐射作用有限,对县的带动能力不强
2.2.3.4 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2.2.4 省管县模式的探索
3 国外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现状和特点
3.1 美国的行政层级体制
3.2 日本的行政层级体制
3.3 德国的行政层级体制
3.4 西方国家政府层级体制的特点
3.4.1 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普遍较少
3.4.2 地方政府管理幅度有逐步扩大趋势
4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改革的重要路径——省管县改革
4.1 省管县改革的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4.1.1 宪法依据
4.1.2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动态匹配
4.1.3 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4.1.4 经济区与行政区理论
4.2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4.2.1 中央政策的支持
4.2.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4.2.3 科技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4.2.4 部分省份的试点经验
4.3 省管县改革的主要模式
4.3.1 浙江模式:省管县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
4.3.1.1 省管县财政体制
4.3.1.2 强县扩权
4.3.2 海南模式:全面放权
4.3.3 湖北模式: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
4.3.4 小结
5 省管县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省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5.1.1 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大
5.1.2 省直职能部门扩权定位模糊
5.2 地级市与县两级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
5.2.1 市县间财权与事权关系不协调
5.2.2 市县政府间的利益之争
5.3 地级市面临的问题
5.3.1 地级市行政人员和机构精简问题
5.3.2 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5.4 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5.4.1 缺乏财政保障
5.4.2 县级政府管理能力问题
5.4.3 县级政府缺乏监督,产生权利滥用危机
6 深化省管县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6.1 明确省级政府发展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6.1.1 明确省级政府职责定位
6.1.2 转变政府职能
6.2 协调地级市与县之间的关系
6.2.1 合理划分市县权责
6.2.2 加快市县的人事改革
6.2.3 地级市与县协作发展
6.3 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
6.3.1 加快转变地级市政府职能
6.3.2 加强地级市的中心城市竞争实力
6.3.3 正确合理看待市的行政级别
6.4 加强县级政府建设
6.4.1 增强县级政府财政能力
6.4.2 强化县政建设,提高县级政府自主发展权
6.4.3 加大对县级政府权力的监督
6.4.4 转变县级政府职能
6.4.4.1 经济管理职能
6.4.4.2 公共管理职能
7 关于省管县改革的思考
7.1 省管县改革的适用性
7.2 省管县改革应因地制宜,分步分类推行
7.3 理性看待省管县改革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2961785
【文章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概念
1.2.1.2 行政层级设置的历史沿革
1.2.1.3 “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2.1.4 省管县体制推进的路径选择
1.2.1.5 省管县体制面临的困难
1.2.1.6 推行省管县体制的理性思考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2.1 奥斯本改革政府的十项原则
1.2.2.2 奥茨关于政府组织结构问题
1.2.2.3 大都市区管理研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行政区划
1.3.2 行政层级
1.3.3 市管县
1.3.4 省管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综述法
1.4.2.2 历史研究法
1.4.2.3 实证分析法
1.4.2.4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2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的沿革
2.1 建国前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介绍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行政层级体制改革的回顾
2.2.1 大区制的兴起与消亡
2.2.2 市管县体制的兴起和发展
2.2.3 市管县体制存在的问题
2.2.3.1 市管县体制缺乏法律依据
2.2.3.2 提高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
2.2.3.3 市的辐射作用有限,对县的带动能力不强
2.2.3.4 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2.2.4 省管县模式的探索
3 国外地方政府层级设置的现状和特点
3.1 美国的行政层级体制
3.2 日本的行政层级体制
3.3 德国的行政层级体制
3.4 西方国家政府层级体制的特点
3.4.1 地方政府层级设置普遍较少
3.4.2 地方政府管理幅度有逐步扩大趋势
4 我国地方行政层级改革的重要路径——省管县改革
4.1 省管县改革的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4.1.1 宪法依据
4.1.2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动态匹配
4.1.3 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
4.1.4 经济区与行政区理论
4.2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4.2.1 中央政策的支持
4.2.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4.2.3 科技的进步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4.2.4 部分省份的试点经验
4.3 省管县改革的主要模式
4.3.1 浙江模式:省管县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
4.3.1.1 省管县财政体制
4.3.1.2 强县扩权
4.3.2 海南模式:全面放权
4.3.3 湖北模式: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
4.3.4 小结
5 省管县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省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5.1.1 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大
5.1.2 省直职能部门扩权定位模糊
5.2 地级市与县两级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
5.2.1 市县间财权与事权关系不协调
5.2.2 市县政府间的利益之争
5.3 地级市面临的问题
5.3.1 地级市行政人员和机构精简问题
5.3.2 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问题
5.4 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5.4.1 缺乏财政保障
5.4.2 县级政府管理能力问题
5.4.3 县级政府缺乏监督,产生权利滥用危机
6 深化省管县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6.1 明确省级政府发展定位,转变政府职能
6.1.1 明确省级政府职责定位
6.1.2 转变政府职能
6.2 协调地级市与县之间的关系
6.2.1 合理划分市县权责
6.2.2 加快市县的人事改革
6.2.3 地级市与县协作发展
6.3 推进地级市政府改革
6.3.1 加快转变地级市政府职能
6.3.2 加强地级市的中心城市竞争实力
6.3.3 正确合理看待市的行政级别
6.4 加强县级政府建设
6.4.1 增强县级政府财政能力
6.4.2 强化县政建设,提高县级政府自主发展权
6.4.3 加大对县级政府权力的监督
6.4.4 转变县级政府职能
6.4.4.1 经济管理职能
6.4.4.2 公共管理职能
7 关于省管县改革的思考
7.1 省管县改革的适用性
7.2 省管县改革应因地制宜,分步分类推行
7.3 理性看待省管县改革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2961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6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