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1:50
滇藏川交接地是我国西南部跨越滇、藏、川三省区的交接边区,同时也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主体区域。区内少数民族众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以滇藏川交接地研究为例,研究认为类似的西部欠发达民族省区间的交接区域,同样具有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且相较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多元化的合作基础与途径。 论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研究理论进行界定和评述。通过对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现状分析,得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切入点,选择滇藏川交接区为论文的实证研究区域。第二部分,对滇藏川交接区背景进行分析。论文从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区域生态、经济地位及民族分布对滇藏川交接地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历史上的区际经济联系及目前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概况。第三部分,对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基础及其障碍进行研究。区内资源的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存,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了资源基础;在构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开发政策导向下,具备了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基础;同时,滇藏川各地处于同一流域经济区...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地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理论述评
1.3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1.3.1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3.3 选题意义
2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背景分析
2.1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研究对象选取
2.2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区域特征
2.2.1 重要的区位条件
2.2.2 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2.2.3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区域
2.2.4 省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区
2.2.5 以藏彝为主的多民族区域
2.3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历史上的区际经济联系
2.3.1 以茶马古道为载体的民间商贸联系
2.3.2 政府治边
2.3.3 族际文化传播与区际经济联系
2.4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2.4.1 经济发展历程
2.4.2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基础及障碍分析
3.1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基础
3.1.1 区域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存在
3.1.2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构建
3.1.3 统一的流域纽带
3.1.4 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3.1.5 区域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3.1.6 规模经济的形成,交易成本的减少
3.1.7 互补与竞争的动力
3.2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障碍分析
3.2.1 行政区经济的限制
3.2.2 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3.2.3 文化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方式多样性的影响
4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要素分析
4.1 产业一体化
4.1.1 各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1.2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4.1.3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4.1.4 产业协作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4.2 市场一体化
4.2.1 要素市场分析
4.2.2 要素自由流动
4.3 制度一体化
4.3.1 现有制度结构及存在问题
4.3.2 制度结构调整
5 滇藏川交接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考
5.1 滇藏川交接区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5.2 滇藏川交接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3 滇藏川交接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5.3.1 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移
5.3.2 建立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
5.3.3 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和统一的公约法规
5.3.4 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区域共同体市场
5.3.5 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
5.3.6 加强对区内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
5.3.7 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发展生态经济
5.3.8 引导各民族群众增强对区域合作主导产业资源利用方式的理解和认同度
6 结论与问题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贡献
6.3 不足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传播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成长——以明清时期的滇西北地区为例[J]. 周智生,缪坤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2]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因、机制与战略[J]. 易开刚. 经济地理. 2005(06)
[3]区际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政策思路[J]. 解思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4]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 刘健,李国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05(01)
[5]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 王晓辉. 经济纵横. 2004(10)
[6]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的思考[J]. 宁留璞.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16)
[7]“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 安树伟,张素娥. 生产力研究. 2004(07)
[8]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 杨保军. 城市规划. 2004(05)
[9]改进和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J]. 王维平.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1)
[10]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 韩增林,安筱鹏. 经济论坛. 2004(02)
本文编号:3141372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地图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理论述评
1.3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1.3.1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3.3 选题意义
2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背景分析
2.1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研究对象选取
2.2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区域特征
2.2.1 重要的区位条件
2.2.2 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
2.2.3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区域
2.2.4 省区经济发展的边缘区
2.2.5 以藏彝为主的多民族区域
2.3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历史上的区际经济联系
2.3.1 以茶马古道为载体的民间商贸联系
2.3.2 政府治边
2.3.3 族际文化传播与区际经济联系
2.4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分析
2.4.1 经济发展历程
2.4.2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基础及障碍分析
3.1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基础
3.1.1 区域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存在
3.1.2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构建
3.1.3 统一的流域纽带
3.1.4 资源有效配置的需要
3.1.5 区域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3.1.6 规模经济的形成,交易成本的减少
3.1.7 互补与竞争的动力
3.2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障碍分析
3.2.1 行政区经济的限制
3.2.2 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3.2.3 文化多样性与资源利用方式多样性的影响
4 滇藏川三省交接区经济一体化要素分析
4.1 产业一体化
4.1.1 各经济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4.1.2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4.1.3 区域特色产业发展
4.1.4 产业协作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4.2 市场一体化
4.2.1 要素市场分析
4.2.2 要素自由流动
4.3 制度一体化
4.3.1 现有制度结构及存在问题
4.3.2 制度结构调整
5 滇藏川交接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考
5.1 滇藏川交接区经济一体化的意义
5.2 滇藏川交接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3 滇藏川交接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5.3.1 政府主导向企业主导转移
5.3.2 建立一体化组织协调机构
5.3.3 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和统一的公约法规
5.3.4 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区域共同体市场
5.3.5 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
5.3.6 加强对区内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
5.3.7 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发展生态经济
5.3.8 引导各民族群众增强对区域合作主导产业资源利用方式的理解和认同度
6 结论与问题
6.1 基本结论
6.2 主要贡献
6.3 不足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元文化传播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成长——以明清时期的滇西北地区为例[J]. 周智生,缪坤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2]长三角城市群商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因、机制与战略[J]. 易开刚. 经济地理. 2005(06)
[3]区际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政策思路[J]. 解思明.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4]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 刘健,李国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05(01)
[5]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 王晓辉. 经济纵横. 2004(10)
[6]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历程的思考[J]. 宁留璞.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4(16)
[7]“行政区经济”和“行政区边缘经济”[J]. 安树伟,张素娥. 生产力研究. 2004(07)
[8]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 杨保军. 城市规划. 2004(05)
[9]改进和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J]. 王维平.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1)
[10]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一体化[J]. 韩增林,安筱鹏. 经济论坛. 2004(02)
本文编号:3141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141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