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生成机理及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6 14:47
产业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主流经济学空间成分的“遗失”与产业空间集聚分布的格局引发了理论解释力和经验现象的“缺口”。理论学家和经验研究者基于各自视角对产业空间集聚提出了多种解释。然而,产业集聚在何处出现以及如何出现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本文吸收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试图以动态化视角从根植性机理、策动性机理、动力机理、自增强机理和触发性机理构建产业集聚生成的一个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给予产业集聚生成以全面阐释。初始条件与社会资本这些经济地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可以自我组织生成初始的产业集聚。企业家促成生产要素内生化和策动企业选址,以及外部资源随之发展起来促进产业集聚生成。要素迁移、规模递增收益和贸易成本促成产业本地规模经济化,它吸引上下游产业在空间集聚促进产业内部规模经济扩大和自我持续的累积循环。产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形成规模经济和正反馈效应导致产业外部规模经济逐渐完善,促成产业集聚自我强化。产业诱致与制度需求促使政策介入触发产业集聚生成并自我调整。在此基础上,结合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对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五个理论命题进行证实和解释,并提...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经验研究综述
1.2.4 评论和启示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6 小结
2.初始条件与社会资本:根植性机理
2.1 初始条件
2.2 社会资本和产业集聚
2.2.1 社会资本
2.2.2 空间接近与空间非接近社会资本
2.2.3 结论
2.3 地方生产要素与本地生产系统
2.4 "蝴蝶效应"与区位"分岔"
2.5 小结
3.企业家与企业选址:策动性机理
3.1 "地缘"现象和产业网络结构
3.2 企业家与生产要素内生化
3.3 企业家和企业区位选择:一个应用模型
3.4 值得思考的问题
3.5 小结
4.内部规模经济:动力机理
4.1 地方化需求与产业地方化研究
4.1.1 地方化需求和作用机制
4.1.2 产业地方化:专业化分工与中间投入品生产
4.1.3 结论
4.2 联系效应与要素迁移
4.2.1 消费者多样性偏好
4.2.2 前向联系、生活成本联系和工人迁移
4.2.3 前向后向联系效应和企业迁移
4.3 递增收益、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中
4.3.1 地区收敛的基础
4.3.2 两地区模型
4.3.3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3.4 制造业集中的必要条件
4.3.5 结论
4.4 产业上下游垂直联系
4.4.1 产业模型
4.4.2 单一产业
4.4.3 垂直联系的产业
4.4.4 一般均衡
4.4.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6 结论
4.5 市场潜力和累积循环因果关系
4.6 小结
5.外部规模经济:自增强机理
5.1 公共物品投入和中介组织发展
5.1.1 公共物品提供
5.1.2 中介组织和专业化服务
5.1.3 结论
5.2 人力资本外部性和共享劳动力市场
5.2.1 人才吸引与专业化
5.2.2 人力资本外部性和共享劳动力市场
5.3 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
5.3.1 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经济过程的双重联系
5.3.2 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两个体模型
5.3.3 信息交流和企业创新:方形舞模型
5.3.4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4 分工和生产过程的相互依赖性
5.4.1 分工的一般性
5.4.2 福特时代的分工
5.4.3 生产过程相互依赖性
5.5 模块化和创新型网络组织
5.5.1 知识时代的分工:模块化
5.5.2 柔性生产与创新型网络组织
5.5.3 结论
5.6 小结
6.冲击与预期:触发性机理
6.1 自发性市场与制度安排的共生演进
6.2 产业集聚生成与演进模型
6.3 偶然性、系统冲击与预期
6.4 产业规划与设立高技术开发区
6.5 小结
7.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经验研究
7.1 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概况
7.2 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的生成过程
7.3 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理论命题验证
7.4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论题
7.5 小结
8.产业圈层布局与区域差异化发展
8.1 "屠能圈"与城市发展
8.2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产业圈层布局
8.3 社会再生产链条下的区域差异化发展
8.4 政策建议
9.结语
9.1 本文的主要工作
9.2 本文的主要结论
9.3 论文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企业家创业的视角[J]. 李景海,陈雪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8(06)
[2]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一种企业家视角的分析[J]. 李景海,陈雪梅. 理论学刊. 2008(08)
[3]东莞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祝福冬. 商场现代化. 2008(15)
[4]预期、产业集聚演进与政府定位[J]. 陈雪梅,李景海. 学术交流. 2008(04)
[5]基于制度视角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J]. 张涌,陈雪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6]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 赵伟,张萃. 经济研究. 2007(11)
[7]集群中的企业信任机制研究——基于种群互相回报式合作行为博弈模型的分析[J]. 刘友金,徐尚昆,田银华.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1)
[8]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关系的观点[J]. 张敬川,陈雪梅. 宁夏社会科学. 2007(06)
[9]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 刘修岩,贺小海. 南方经济. 2007(11)
[10]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 世界经济. 2007(11)
本文编号:3172109
【文章来源】:暨南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8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经验研究综述
1.2.4 评论和启示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1.6 小结
2.初始条件与社会资本:根植性机理
2.1 初始条件
2.2 社会资本和产业集聚
2.2.1 社会资本
2.2.2 空间接近与空间非接近社会资本
2.2.3 结论
2.3 地方生产要素与本地生产系统
2.4 "蝴蝶效应"与区位"分岔"
2.5 小结
3.企业家与企业选址:策动性机理
3.1 "地缘"现象和产业网络结构
3.2 企业家与生产要素内生化
3.3 企业家和企业区位选择:一个应用模型
3.4 值得思考的问题
3.5 小结
4.内部规模经济:动力机理
4.1 地方化需求与产业地方化研究
4.1.1 地方化需求和作用机制
4.1.2 产业地方化:专业化分工与中间投入品生产
4.1.3 结论
4.2 联系效应与要素迁移
4.2.1 消费者多样性偏好
4.2.2 前向联系、生活成本联系和工人迁移
4.2.3 前向后向联系效应和企业迁移
4.3 递增收益、贸易成本与制造业集中
4.3.1 地区收敛的基础
4.3.2 两地区模型
4.3.3 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4.3.4 制造业集中的必要条件
4.3.5 结论
4.4 产业上下游垂直联系
4.4.1 产业模型
4.4.2 单一产业
4.4.3 垂直联系的产业
4.4.4 一般均衡
4.4.5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4.6 结论
4.5 市场潜力和累积循环因果关系
4.6 小结
5.外部规模经济:自增强机理
5.1 公共物品投入和中介组织发展
5.1.1 公共物品提供
5.1.2 中介组织和专业化服务
5.1.3 结论
5.2 人力资本外部性和共享劳动力市场
5.2.1 人才吸引与专业化
5.2.2 人力资本外部性和共享劳动力市场
5.3 知识溢出和企业创新
5.3.1 产业集聚和知识溢出:经济过程的双重联系
5.3.2 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两个体模型
5.3.3 信息交流和企业创新:方形舞模型
5.3.4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4 分工和生产过程的相互依赖性
5.4.1 分工的一般性
5.4.2 福特时代的分工
5.4.3 生产过程相互依赖性
5.5 模块化和创新型网络组织
5.5.1 知识时代的分工:模块化
5.5.2 柔性生产与创新型网络组织
5.5.3 结论
5.6 小结
6.冲击与预期:触发性机理
6.1 自发性市场与制度安排的共生演进
6.2 产业集聚生成与演进模型
6.3 偶然性、系统冲击与预期
6.4 产业规划与设立高技术开发区
6.5 小结
7.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经验研究
7.1 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概况
7.2 东莞虎门服装产业集聚的生成过程
7.3 产业集聚生成机理的理论命题验证
7.4 值得进一步思考的论题
7.5 小结
8.产业圈层布局与区域差异化发展
8.1 "屠能圈"与城市发展
8.2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产业圈层布局
8.3 社会再生产链条下的区域差异化发展
8.4 政策建议
9.结语
9.1 本文的主要工作
9.2 本文的主要结论
9.3 论文创新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企业家创业的视角[J]. 李景海,陈雪梅.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8(06)
[2]产业集聚策动性机理:一种企业家视角的分析[J]. 李景海,陈雪梅. 理论学刊. 2008(08)
[3]东莞服装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祝福冬. 商场现代化. 2008(15)
[4]预期、产业集聚演进与政府定位[J]. 陈雪梅,李景海. 学术交流. 2008(04)
[5]基于制度视角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分析[J]. 张涌,陈雪梅.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6]FDI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基于20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 赵伟,张萃. 经济研究. 2007(11)
[7]集群中的企业信任机制研究——基于种群互相回报式合作行为博弈模型的分析[J]. 刘友金,徐尚昆,田银华. 中国工业经济. 2007(11)
[8]集群中企业的竞争优势:关系的观点[J]. 张敬川,陈雪梅. 宁夏社会科学. 2007(06)
[9]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 刘修岩,贺小海. 南方经济. 2007(11)
[10]市场潜能与制造业空间集聚: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刘修岩,殷醒民,贺小海. 世界经济. 2007(11)
本文编号:3172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172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