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03:24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共同构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横贯东西、畅通南北、连接陆海的重要通道,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和44.1%的经济总量,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度衔接,共同构成我国陆海统筹,东西并举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引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而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于制造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以及产能转移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将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等环境因素纳入考虑,探究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于区域产业升级与转移集聚、产业协调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首先对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系统理论、协同理论,分析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其次,基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和相互作用机理...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3.互为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从投入产出视角来看,一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科技技术的发展促使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形态,因此,追溯物流业发展的起源,可以认为物流业最初是以生产要素的形式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中,与资本、劳动、能源等生产要素共同组成制造业产品价值创造的投入要素,而制造业生产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某种程度上就是物流业作为投入要素的结果产出。另一方面,制造业作为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主要的生产供给行业,其生产的机械设备、信息系统硬件设施等产品,作为物流行业的生产要素与技术要素,投入到物流业服务生产过程中。因此,从宏观的产业层面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产生供需关系与互动协调关系的前提。2.3.3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机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物流业支撑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倒逼物流业发展。基于两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如图2.1。制造业依据物流业产生的需求信息提供装备要素,包括机械、信息系统硬件设备、资金等,同时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拉动和引导物流业发展;物流业依据制造业产生的服务需求信息为其提供专业一体化的生产性物流服务,支撑和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转移,培育核心竞争力,对制造业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装备、资金、人力与服务等生产要素是物流与制造业耦合作用的基矗图2.1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作用机理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第3章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3.1研究区域概况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华东、华中、西南三大自然经济区域,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是我国极具综合优势的经济带、资源带、产业带、城市带和智力带,构成了我国以“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著称的两大发展主轴之一[35],是中国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覆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9个省份以及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共11省市,涵盖130多个城市,地理总面积约205万km2,各省市地理空间分布见图3.1。长江经济带涵盖了多个总要战略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武汉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等,其中由江苏、浙江和上海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对中上游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36]。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达40万亿元,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和44.1%的经济总量。长江内河航道为88964公里,占全国总内河航道里程的71.2%,拥有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是我国重要的物流通道,对于加快区域客货流动,促进生产要素沿江布局,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图3.1长江经济带区域省市分布图
本文编号:3374090
【文章来源】: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3.互为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从投入产出视角来看,一方面,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科技技术的发展促使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形态,因此,追溯物流业发展的起源,可以认为物流业最初是以生产要素的形式投入到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中,与资本、劳动、能源等生产要素共同组成制造业产品价值创造的投入要素,而制造业生产的具有价值的产品某种程度上就是物流业作为投入要素的结果产出。另一方面,制造业作为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主要的生产供给行业,其生产的机械设备、信息系统硬件设施等产品,作为物流行业的生产要素与技术要素,投入到物流业服务生产过程中。因此,从宏观的产业层面来看,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产生供需关系与互动协调关系的前提。2.3.3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耦合机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物流业支撑制造业发展,制造业倒逼物流业发展。基于两业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如图2.1。制造业依据物流业产生的需求信息提供装备要素,包括机械、信息系统硬件设备、资金等,同时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拉动和引导物流业发展;物流业依据制造业产生的服务需求信息为其提供专业一体化的生产性物流服务,支撑和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转移,培育核心竞争力,对制造业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装备、资金、人力与服务等生产要素是物流与制造业耦合作用的基矗图2.1物流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作用机理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第3章长江经济带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3.1研究区域概况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华东、华中、西南三大自然经济区域,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是我国极具综合优势的经济带、资源带、产业带、城市带和智力带,构成了我国以“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著称的两大发展主轴之一[35],是中国新时代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覆盖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9个省份以及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共11省市,涵盖130多个城市,地理总面积约205万km2,各省市地理空间分布见图3.1。长江经济带涵盖了多个总要战略区域,如长三角经济区、武汉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等,其中由江苏、浙江和上海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区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龙头,对中上游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具有引领作用[36]。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达40万亿元,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和44.1%的经济总量。长江内河航道为88964公里,占全国总内河航道里程的71.2%,拥有集水、陆、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是我国重要的物流通道,对于加快区域客货流动,促进生产要素沿江布局,增强产业辐射带动能力、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图3.1长江经济带区域省市分布图
本文编号:3374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74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