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临空经济指数的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09-08 20:14
  近年来,我国临空经济迎来了迅速发展期,经济增长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临空经济必然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如实的跟踪调查临空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对其进行景气分析,有利于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景气指数通常被当作反映行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在企业和政府的经济管理和决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临空经济和景气指数相关文献资料,对临空经济指数的内涵进行界定,其不仅能够反映经济运行的规律,而且有利于宏观决策部门利用指数来指导实践。结合系统理论,从宏观环境、系统输入和输出三个方面选取了10个指标构成临空经济指数指标体系的备选指标。通过对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筛选,得到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利用合成指数法分别建立了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通过对两者与临空经济区GDP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临空经济指数。基于对临空经济指数的波动特征分析,2013-2014年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较为不景气;2015-2018年,临空经济发展持续走高,较为景气。最后,指出临空经济指数在多个方面的应用,该指数不仅为研究人员构建各临空经济区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临空经济指数的构建与应用


技术路线图

机场,旅客,吞吐量


中国民航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第三章我国临空经济发展与临空经济指数概述3.1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现状3.1.1我国民航业的发展现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卡萨达教授提出了机场代替海港、内河、铁路和高速公路系统成为发展的驱动力以及创造工作岗位和财富的源泉;机场发展的支撑即随着枢纽机场航线网络的不断拓展,航空公司提供的航班频率增加,枢纽机场将迎来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入驻。受制于机场的有限空间,保障飞机的正常运营是机场机构的核心功能,所以与航空业有关的其他产业将从机场向临空经济区延伸,从而直接参与临空经济的经济循环。据国际民航总局统计,每百万旅客能够为地区带来1.3亿美元的收入,同时提供4700个工作岗位,其中有20万旅客会选择在机场周边地区食宿,从而促进周边产业的迅速发展;每十万吨货物将会带来800个工作岗位;如果增加一个航班,也会带来750个工作岗位。由此可见机场在临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了解我国机场业的发展对分析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18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得出,其中95个通航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这些机场的总旅客吞吐量是所有通航机场旅客吞吐量的96.3%;37个通航机场的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这些机场的总旅客吞吐量是所有通航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3.6%,其中,按照旅客吞吐量排名前10位的机场,占全部通航机场的44.5%,如图3-1所示。图3-12018年按照旅客吞吐量排名前10位机场11数据来源: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

机场,高技术产业,国家,郑州


中国民航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建设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贵州安顺航空城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授牌;佛山市三水区完成空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改委批准湖南长株潭地区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黄花机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拟将长株潭地区发展成为“临空经济走廊”。乌鲁木齐机场也提出要加快进行环机场临空经济圈建设的发展规划。随着民航市场容量越来越大,我国临空经济区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到2017年,我国临空经济区数量达到90多个。截至目前,我国批复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达到14个,形成“2+12”格局。国务院批复成立郑州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联合批复成立青岛、重庆、广州、上海(虹桥机场)、成都、长沙、贵阳、杭州、西安、宁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其中,获批的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有3个直辖市、8个省会城市和2个计划单列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首个由省级层面上报获批的;浙江省和北京市是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省部级单位。图3-2我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布局3.1.3我国主要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地理格局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临空经济区的布局和数量规模相匹配,因而临空经济区呈现区域化的布局趋势,在已获批的14个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广州为主的东部临空经济分布区域,以郑州、长沙为主的中部临空经济分布区域和以重庆、成都、贵阳、西安为主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临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马同光,齐兰.  宏观经济研究. 2018(04)
[2]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测度与优化研究——以十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例[J]. 冯珊珊.  中州大学学报. 2018(01)
[3]上市公司景气指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陈国政.  上海经济研究. 2017(12)
[4]中国新克强指数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 徐强,陶侃.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3)
[5]我国国房景气指数与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联动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胡涛,王浩,邱文韬.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2)
[6]临空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文献研究综述[J]. 陈琪,王兆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6(06)
[7]中国工业景气指数构建与分析[J]. 张艳芳,江飞涛,谭运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5(06)
[8]基于季度数据的区域科技创新景气指数研究[J]. 杨武,宋盼,解时宇.  科研管理. 2015(05)
[9]黑龙江省发展成临空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周海港,周阳.  北方经贸. 2014(07)
[10]基于合成指数的兰州市房地产景气周期循环研究[J]. 王志凤,杨丰肃.  中国市场. 2013(32)

博士论文
[1]湖南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 李学文.湖南农业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零售商业景气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研究[D]. 张晓涵.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
[2]基于Stock-Watson型景气指数方法的我国多维经济景气分析[D]. 王辰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91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91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