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0 15:30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中国政府先后编制了多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都不很成功。在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规划目标,构建一个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控制性和科学性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中国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迫切任务。 论文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性为切入点,应用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在分析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体系、目标和指标等问题基础上,依据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借鉴了部分国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设置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不同区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并确定了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了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最后以南京市为例,就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开展实证研究。 论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有:1、针对目前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紊乱问题,初步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新型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2、针对...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6.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2.2 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2.3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2.4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5 关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2.6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关系研究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本概念
3.1 研究的起点:对土地的认识
3.1.1 土地内涵的层次性
3.1.2 国土和自然资源
3.1.3 土地的资源资产属性
3.2 研究的对象:土地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3.2.1 土地利用的涵义和基本原则
3.2.2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适宜性与可持续性
3.2.3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3.3 研究的主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3.1 规划和规划体系的概念
3.3.2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3.3.3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概念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地租地价理论
4.1.1 土地供需平衡理论
4.1.2 土地资源择优配置理论——分蛋糕理论
4.1.3 级差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4.2 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4.2.1 区位理论
4.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4.2.3 地域分工理论
4.3 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4.3.1 生态经济学原理
4.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4.4 土地伦理理论
4.4.1 公平伦理原则
4.4.2 经济伦理原则
4.4.3 土地利用伦理观
4.5 系统理论
4.5.1 系统论基本原理
4.5.2 系统分析方法
第五章 中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比较与借鉴
5.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和现状
5.1.1 简要历史回顾
5.1.2 建国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发展
5.1.3 当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5.2 部分国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评述
5.2.1 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2 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3 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4 前苏联的土地利用规划
5.2.5 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6.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
5.2.7 加拿大的土地利用规划
5.2.8 台湾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5.3 中外土地利用规划比较
5.3.1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3.2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比较
5.3.3 规划立法比较
5.4 几点启示
第六章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
6.1 关于规划的层次性认识
6.1.1 系统的层次性
6.1.2 土地利用的层次性
6.1.3 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性
6.2 各类相关规划评述
6.2.1 国土规划
6.2.2 区域规划
6.2.3 城市规划
6.2.4 城镇体系规划
6.2.5 镇域规划
6.2.6 概念规划
6.2.7 农业区划
6.2.8 各相关规划间的关系
6.3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
6.3.1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
6.3.2 改进全国规划体系的探索
6.3.3 规划体系的国外范例和国内探索的启示
6.3.4 新型规划体系的构建
6.3.5 新型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特点
6.4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1 全国国土规划的内容
6.4.2 省级国土规划的内容
6.4.3 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4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5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6 城市分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7 城市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
6.4.8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内容
第七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
7.1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7.1.1 人口问题
7.1.2 资源问题
7.1.3 环境问题
7.2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7.2.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7.2.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7.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7.2.4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7.3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7.3.1 土地利用目标的内涵
7.3.2 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应考虑因素
7.3.3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内容
7.4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第八章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8.1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作用
8.1.1 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的关系
8.1.2 评价指标与控制指标的关系
8.1.3 动态监测指标与控制指标的关系
8.1.4 控制指标与土地资源配置
8.2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8.2.1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内涵
8.2.2 规划控制指标的分类
8.2.3 与规划控制指标相关的指标体系
8.3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选定
8.3.1 选择控制指标的基本原则
8.3.2 选择控制指标的基本依据
8.3.3 不同类型控制指标值的测算方法
8.4 拟选用的具体指标
8.4.1 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可选指标
8.4.2 城市内土地利用规划可选用指标
8.5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指标
8.5.1 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的指标及比较
8.5.2 城市内各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指标比较
第九章 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证研究
9.1 南京市概况
9.2 研究的基本思路
9.2.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界定
9.2.2 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
9.2.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9.3 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9.3.1 城市用地扩展控制
9.3.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9.3.3 城市土地级别与布局
9.3.4 城市土地利用强度
9.3.5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控制
9.3.6 地价与规划的互动
9.4 分区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山西路分区为例
9.4.1 山西路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9.4.2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
9.5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组织实施的措施
9.5.1 农地转用控制
9.5.2 土地储备制度
9.5.3 加快旧城改造
9.5.4 城市土地整理
9.5.5 城市土地置换
第十章 论文的结论和建议
主要结论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设计理论的本土化表达——以“温榆河生态走廊规划(朝阳段)”为案例[J]. 王洪涛,李淑媛,殷柏慧. 中国园林. 2004(09)
[2]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J]. 郑伟元,王庆日,蔡玉梅,贾克敬,王菲菲. 中国土地科学. 2004(03)
[3]试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J]. 吕维娟,杨陆铭,李延新. 城市规划. 2004(04)
[4]汉诺威原则与土地利用规划探讨[J]. 田成敏,杨春德,刘殿成. 中国土地. 2003(05)
[5]市场经济与土地利用规划——关于规划修编思路的探讨[J]. 王万茂,张颖. 中国土地科学. 2003(01)
[6]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形势与对策探讨——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2002年年会综述[J]. 郑伟元. 中国土地科学. 2003(01)
[7]土地利用的伦理观[J]. 吴宇哲. 中外房地产导报. 2002(17)
[8]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 但承龙,厉伟. 国土经济. 2002(03)
[9]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 束雷. 中国土地. 2002(02)
[10]新世纪土地政策的价值追求——对人地关系的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思考[J]. 严金泉. 中国土地科学. 2001(06)
本文编号:3507618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框架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6.2 论文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2.2 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2.3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
2.4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2.5 关于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研究
2.6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关系研究
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基本概念
3.1 研究的起点:对土地的认识
3.1.1 土地内涵的层次性
3.1.2 国土和自然资源
3.1.3 土地的资源资产属性
3.2 研究的对象:土地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3.2.1 土地利用的涵义和基本原则
3.2.2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适宜性与可持续性
3.2.3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3.3 研究的主体: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3.3.1 规划和规划体系的概念
3.3.2 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3.3.3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概念
第四章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4.1 地租地价理论
4.1.1 土地供需平衡理论
4.1.2 土地资源择优配置理论——分蛋糕理论
4.1.3 级差地租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4.2 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4.2.1 区位理论
4.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4.2.3 地域分工理论
4.3 生态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
4.3.1 生态经济学原理
4.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4.4 土地伦理理论
4.4.1 公平伦理原则
4.4.2 经济伦理原则
4.4.3 土地利用伦理观
4.5 系统理论
4.5.1 系统论基本原理
4.5.2 系统分析方法
第五章 中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结构比较与借鉴
5.1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历史和现状
5.1.1 简要历史回顾
5.1.2 建国后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发展
5.1.3 当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5.2 部分国家(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评述
5.2.1 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2 英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3 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4 前苏联的土地利用规划
5.2.5 韩国的土地利用规划
5.2.6.日本的土地利用规划
5.2.7 加拿大的土地利用规划
5.2.8 台湾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5.3 中外土地利用规划比较
5.3.1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5.3.2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比较
5.3.3 规划立法比较
5.4 几点启示
第六章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
6.1 关于规划的层次性认识
6.1.1 系统的层次性
6.1.2 土地利用的层次性
6.1.3 土地利用规划的层次性
6.2 各类相关规划评述
6.2.1 国土规划
6.2.2 区域规划
6.2.3 城市规划
6.2.4 城镇体系规划
6.2.5 镇域规划
6.2.6 概念规划
6.2.7 农业区划
6.2.8 各相关规划间的关系
6.3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
6.3.1 目前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
6.3.2 改进全国规划体系的探索
6.3.3 规划体系的国外范例和国内探索的启示
6.3.4 新型规划体系的构建
6.3.5 新型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特点
6.4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1 全国国土规划的内容
6.4.2 省级国土规划的内容
6.4.3 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4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5 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6 城市分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6.4.7 城市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
6.4.8 乡镇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内容
第七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
7.1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7.1.1 人口问题
7.1.2 资源问题
7.1.3 环境问题
7.2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7.2.1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7.2.2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7.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7.2.4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7.3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7.3.1 土地利用目标的内涵
7.3.2 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应考虑因素
7.3.3 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内容
7.4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第八章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8.1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作用
8.1.1 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的关系
8.1.2 评价指标与控制指标的关系
8.1.3 动态监测指标与控制指标的关系
8.1.4 控制指标与土地资源配置
8.2 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8.2.1 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内涵
8.2.2 规划控制指标的分类
8.2.3 与规划控制指标相关的指标体系
8.3 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的选定
8.3.1 选择控制指标的基本原则
8.3.2 选择控制指标的基本依据
8.3.3 不同类型控制指标值的测算方法
8.4 拟选用的具体指标
8.4.1 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可选指标
8.4.2 城市内土地利用规划可选用指标
8.5 不同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指标
8.5.1 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的指标及比较
8.5.2 城市内各层次土地利用规划的指标比较
第九章 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实证研究
9.1 南京市概况
9.2 研究的基本思路
9.2.1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范围界定
9.2.2 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
9.2.3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9.3 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9.3.1 城市用地扩展控制
9.3.2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9.3.3 城市土地级别与布局
9.3.4 城市土地利用强度
9.3.5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控制
9.3.6 地价与规划的互动
9.4 分区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以山西路分区为例
9.4.1 山西路分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9.4.2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内容
9.5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组织实施的措施
9.5.1 农地转用控制
9.5.2 土地储备制度
9.5.3 加快旧城改造
9.5.4 城市土地整理
9.5.5 城市土地置换
第十章 论文的结论和建议
主要结论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设计理论的本土化表达——以“温榆河生态走廊规划(朝阳段)”为案例[J]. 王洪涛,李淑媛,殷柏慧. 中国园林. 2004(09)
[2]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J]. 郑伟元,王庆日,蔡玉梅,贾克敬,王菲菲. 中国土地科学. 2004(03)
[3]试析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协调[J]. 吕维娟,杨陆铭,李延新. 城市规划. 2004(04)
[4]汉诺威原则与土地利用规划探讨[J]. 田成敏,杨春德,刘殿成. 中国土地. 2003(05)
[5]市场经济与土地利用规划——关于规划修编思路的探讨[J]. 王万茂,张颖. 中国土地科学. 2003(01)
[6]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的形势与对策探讨——中国土地学会土地规划分会2002年年会综述[J]. 郑伟元. 中国土地科学. 2003(01)
[7]土地利用的伦理观[J]. 吴宇哲. 中外房地产导报. 2002(17)
[8]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规划学含义及实现途径分析[J]. 但承龙,厉伟. 国土经济. 2002(03)
[9]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 束雷. 中国土地. 2002(02)
[10]新世纪土地政策的价值追求——对人地关系的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思考[J]. 严金泉. 中国土地科学. 2001(06)
本文编号:35076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0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