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00:07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以农村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的特点,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之尾,也是农村经济之头,更多地具有农村经济特征。一方面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也可以大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两者相互促进。本文关注的焦点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化互动发展,以期实现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促共进。本文共分七部分,导论部分说明了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的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主要内容和结构等基本问题。第一章界定县域经济和新农村概念、类型划分和基本特征等的基础上,对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做了基础性研究。第二章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耦合联系。第三章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动力系统。第四章研究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的四种互动发展模式,即基于发展农业的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模式、基于发展工业的工业化互动发展模式、基于发展城镇的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和基于提高农民知识的农民知识化互动发展模式。第五章详细考察了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中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比例图

生产总值,县域,比例图,国内生产总值


全国县域经动沁D尸比例图市黔福甲日.二图5一 22003中国县域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图资料来源:~chin小countyorg.县域经济生产总值比例最大的省市区是贵州省,达74.4%;最小的是上海市,仅为1.1%(见图5一3)。①10090e0706050403020100二二 二...__二_。 ...lll一I二11,.11。一 1111一 III 11111111。 1111一 111一 1111_一 I_III口口11一 1.1.1111目 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___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京津冀晋内辽吉黑沪苏浙映闽镶鲁像郁湘粤挂谏渝川黔淇藏陕甘奇宁新盆古图:5一 32003年各省区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该省区生产总值比例图资料来源:~china-county.org·从2006年中国第六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参加情况来看,中国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计2008个,其中县级市373个、县1464个、自治县n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8亿,占国内总人口的70.24%;中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

态势图,态势图,区县,竞争力


自治区21个、广西壮族自治区10个、重庆市8个、四川省21个、贵州省5个、云南省10个、陕西省7个、甘肃省1个、青海省2个、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西藏自治区O个(见图5一4)。www{ehina-eourlty.org.本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县域经济网:~.china一。ounty.。rg.9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陶爱祥,郑垂勇,孙爱军.  商业时代. 2008(05)
[2]甘肃矿产资源现状与对策分析[J]. 马增明.  发展. 2007(08)
[3]兰州大气污染的季节非均称性及对策研究[J]. 周普生,马增明.  发展. 2007(07)
[4]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和主要对策——以江苏、陕西两省为例[J]. 李平,王丽萍,侯军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01)
[5]甘肃农民失地问题调查与分析[J]. 聂华林,马增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07(01)
[6]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 陈理.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7]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J]. 任玉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05)
[8]壮大县域经济是推进大连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 刘立,曲世民.  宏观经济研究. 2006(09)
[9]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 张建刚,杨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6(04)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回顾与比较[J]. 王艳敏,谢子平.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04)



本文编号:3512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12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2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