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3 16:42
自从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初步建成以来,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不断增长,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面对中国-东盟区域的发展新需求,我们不由得关注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当前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程度如何?影响一体化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积极推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围绕上述问题,本文按照如下逻辑进行阐发:第一,通过文献综述,理清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线索,分别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贸易引力模型、空间经济学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构建FC扩展模型——三国自由资本模型,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问题,从而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通过构建贸易、投资一体化指标体系和金融一体化的指标体系,采用国际对比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和其他模型,对当前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发展程度以及影响中国-东盟贸易、投资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运用贸易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双边关系和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从而回答了第二个、第三个问题。...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999-2011年中国一东盟出口依存度
第4章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LnRJT,j = /? +f^jiGDP,GDP)+p) ln(Z^)+/^^77?+p,WG+P^CG+fijAG+PJlME[+£y (l)Lnmi = p。+ P^biflDP,心DP)+fXHD,j)+p、Am+P5WG+PfiG+p^AG+/\TIME2+Sij (2)其中,TIMEl以2010年前后为分界点,TIMEl以2008年前后为分界点。(2)包含制度虚拟变量的模型:LnFTT^ =/? +j3Jji(IT丨<IT)+/X lr<D^)+y3^+y^flG+4CG+/^^+/|Z\5777U77aVl+£;, (3)LnKIT^ =(1 +f\liiai]<lJP)+/X_ W^;)+/1册+P押+l3fiG+fijAG+f^INSmunCNUSij (4)其中,INSTITUTIONl为人民代表制度(社会主义国家),INSTITUTIONS为民主制度国家(议会共和制与议会总统制)0. 8
999-2009年EU15,NAFTA,ASEAN+3,ASEAN+C,ASEAN+J,ASEAN区域贸易比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与自然交互的经济学视野[J]. 王国成.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突破口[J]. 周民良.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新经济地理因素与制造业空间聚集——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的GMM分析[J]. 赵春明,王浙鑫.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4]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经济模型分析[J]. 王认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0)
[5]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合作[J]. 许利平. 当代世界. 2013(10)
[6]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与经贸合作十年回顾与前景展望[J]. 李光辉.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9)
[7]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机遇、挑战、出路[J]. 张彦. 亚太经济. 2013(05)
[8]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动因与阻力分析[J]. 王伟,杨娇辉,孙大超. 世界经济. 2013 (08)
[9]空间经济学简介[J]. 曾道智. 经济资料译丛. 2013(03)
[10]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与挑战[J]. 丁平,周经.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6)
硕士论文
[1]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 杨琴.厦门大学 2008
[2]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 叶万军.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4280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999-2011年中国一东盟出口依存度
第4章中国-东盟贸易一体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LnRJT,j = /? +f^jiGDP,GDP)+p) ln(Z^)+/^^77?+p,WG+P^CG+fijAG+PJlME[+£y (l)Lnmi = p。+ P^biflDP,心DP)+fXHD,j)+p、Am+P5WG+PfiG+p^AG+/\TIME2+Sij (2)其中,TIMEl以2010年前后为分界点,TIMEl以2008年前后为分界点。(2)包含制度虚拟变量的模型:LnFTT^ =/? +j3Jji(IT丨<IT)+/X lr<D^)+y3^+y^flG+4CG+/^^+/|Z\5777U77aVl+£;, (3)LnKIT^ =(1 +f\liiai]<lJP)+/X_ W^;)+/1册+P押+l3fiG+fijAG+f^INSmunCNUSij (4)其中,INSTITUTIONl为人民代表制度(社会主义国家),INSTITUTIONS为民主制度国家(议会共和制与议会总统制)0. 8
999-2009年EU15,NAFTA,ASEAN+3,ASEAN+C,ASEAN+J,ASEAN区域贸易比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与自然交互的经济学视野[J]. 王国成.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突破口[J]. 周民良.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3]新经济地理因素与制造业空间聚集——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的GMM分析[J]. 赵春明,王浙鑫.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4]金融资源配置的空间经济模型分析[J]. 王认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0)
[5]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国—东盟合作[J]. 许利平. 当代世界. 2013(10)
[6]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与经贸合作十年回顾与前景展望[J]. 李光辉.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9)
[7]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机遇、挑战、出路[J]. 张彦. 亚太经济. 2013(05)
[8]东亚区域金融一体化动因与阻力分析[J]. 王伟,杨娇辉,孙大超. 世界经济. 2013 (08)
[9]空间经济学简介[J]. 曾道智. 经济资料译丛. 2013(03)
[10]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与挑战[J]. 丁平,周经. 国际经济合作. 2013(06)
硕士论文
[1]东南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 杨琴.厦门大学 2008
[2]东北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 叶万军.东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14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14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