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调整系数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6 01:56
生态补偿作为调整损害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激励机制。国家在财力足够的情况下,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按生态价值量进行高额的补偿。但目前,我国财力资金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补偿资金情况下,确保生态补偿资金公平、合理、高效是目前生态补偿实践最重要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一定的情况,不采取“一刀切”,而是考虑到经营成本、合理收益及机会成本、经济发展、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质量等因素而采取有差别的补偿办法,充分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这对我国有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影响生态补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争建立一个由各补偿因素决定的生态补偿调整系数体系。其主要结论如下:(1)影响生态补偿的主要因素有营林成本(含地租)、各省经济发展状况、补偿林地的生态区位重要程度、林分质量等4个因子。(2)各省的营林成本调整系数K1表明,经济发达的省投入较高,调整系数较大,经济落后的省投入较低,调整系数较低。上海、北京、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所有林分类型的人工林营林...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历史背景
1.2.2 生态补偿概念的提出及演化
1.2.3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2.4 生态补偿机制
1.2.5 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1.2.6 生态补偿模式研究
1.2.7 生态补偿评价和效应分析进展
1.2.8 生态补偿研究展望
1.3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现状、成效与问题
1.3.1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现状
1.3.2 公益林的管理与成效
1.3.3 现行森林生态补偿措施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营林成本与地租调整系数的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1.2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1.3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内化问题的经济理论依据
2.2 公益林经营成本的构成
2.2.1 生态公益林造林成本
2.2.2 生态公益林管理成本
2.2.3 生态公益林护林成本
2.3 营林成本与地租调整系数 K1的提出
2.4 调整系数的计算
2.5 小结
第三章 经济发展调整系数的研究
3.1 理论基础
3.2 经济密度的提出
3.2.1 经济密度的概念
3.2.2 经济密度的比较与选取
3.3 经济发展调整系数 K2的计算
3.3.1 经济密度的聚类分析
3.3.2 经济发展调整系数 K2计算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生态区位调整系数的研究
4.1 森林生态区位的概念
4.1.1 区位
4.1.2 生态区位
4.1.3 森林生态区位
4.1.4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
4.1.5 功能定位
4.2 生态区位的等级划分原则
4.3 森林生态区位调整系数 K3
4.3.1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敏感程度的调整系数 K31
4.3.2 森林生态区位调整系数 K32的确定
4.3.3 K31和 K32的权重
4.4 小结
第五章 森林质量调整系数的研究
5.1 基础理论
5.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5.1.2 激励理论
5.2 森林质量
5.2.1 森林质量的定义
5.2.2 森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5.3 森林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5.3.1 利用自然度进行评价
5.3.2 利用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来进行评价
5.3.3 评述
5.4 森林质量调整系数的确定
5.4.1 防护林的森林质量调整系数
5.4.2 特用林的森林质量调整系数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6.2.2 本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的思考[J]. 燕守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03)
[2]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 张建肖,安树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福建省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功能定位研究[J]. 刘友多. 华东森林经理. 2008(03)
[4]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 郭建卿,靳乐山. 林业经济问题. 2008(04)
[5]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 生态学报. 2008(06)
[6]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分析[J]. 宋敏,耿荣海,史海军,邓红兵. 理论界. 2008(05)
[7]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中国的研究现状[J]. 李文国,魏玉芝.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8]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案例分析[J]. 戴轩宇,李升峰. 河南科学. 2008(04)
[9]森林资源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及补偿方式[J]. 王国华. 林业勘查设计. 2008(01)
[10]流域生态补偿的国际比较[J]. 靳乐山,甄鸣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02)
本文编号:3519196
【文章来源】: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历史背景
1.2.2 生态补偿概念的提出及演化
1.2.3 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2.4 生态补偿机制
1.2.5 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1.2.6 生态补偿模式研究
1.2.7 生态补偿评价和效应分析进展
1.2.8 生态补偿研究展望
1.3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现状、成效与问题
1.3.1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现状
1.3.2 公益林的管理与成效
1.3.3 现行森林生态补偿措施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5.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营林成本与地租调整系数的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2.1.2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1.3 生态公益林外部性内化问题的经济理论依据
2.2 公益林经营成本的构成
2.2.1 生态公益林造林成本
2.2.2 生态公益林管理成本
2.2.3 生态公益林护林成本
2.3 营林成本与地租调整系数 K1的提出
2.4 调整系数的计算
2.5 小结
第三章 经济发展调整系数的研究
3.1 理论基础
3.2 经济密度的提出
3.2.1 经济密度的概念
3.2.2 经济密度的比较与选取
3.3 经济发展调整系数 K2的计算
3.3.1 经济密度的聚类分析
3.3.2 经济发展调整系数 K2计算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生态区位调整系数的研究
4.1 森林生态区位的概念
4.1.1 区位
4.1.2 生态区位
4.1.3 森林生态区位
4.1.4 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
4.1.5 功能定位
4.2 生态区位的等级划分原则
4.3 森林生态区位调整系数 K3
4.3.1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引起的敏感程度的调整系数 K31
4.3.2 森林生态区位调整系数 K32的确定
4.3.3 K31和 K32的权重
4.4 小结
第五章 森林质量调整系数的研究
5.1 基础理论
5.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5.1.2 激励理论
5.2 森林质量
5.2.1 森林质量的定义
5.2.2 森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5.3 森林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5.3.1 利用自然度进行评价
5.3.2 利用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来进行评价
5.3.3 评述
5.4 森林质量调整系数的确定
5.4.1 防护林的森林质量调整系数
5.4.2 特用林的森林质量调整系数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
6.2.2 本论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的思考[J]. 燕守广.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03)
[2]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 张建肖,安树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福建省森林生态区位重要性功能定位研究[J]. 刘友多. 华东森林经理. 2008(03)
[4]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 郭建卿,靳乐山. 林业经济问题. 2008(04)
[5]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 生态学报. 2008(06)
[6]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分析[J]. 宋敏,耿荣海,史海军,邓红兵. 理论界. 2008(05)
[7]生态补偿机制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中国的研究现状[J]. 李文国,魏玉芝.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8]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案例分析[J]. 戴轩宇,李升峰. 河南科学. 2008(04)
[9]森林资源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及补偿方式[J]. 王国华. 林业勘查设计. 2008(01)
[10]流域生态补偿的国际比较[J]. 靳乐山,甄鸣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02)
本文编号:3519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1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