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科技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组织自身创造价值的资源,是各国在确立未来发展目标时所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利因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需要对人力资源做出分析以便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运用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基本原理,收集广西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995-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在分析广西人力资源现状(人力资源总量、人力资源素质现状、人力资源就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征(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的结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取人力资源8个指标和区域经济发展12个指标建立两者关联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耦合度评价模型,从时间序列上定量揭示出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耦合的协调程度,结合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将全区14个地级市划分为协调型(1个)、磨合型(3个)、拮抗型(7个)和低水平(3个)等四种类型耦合区,并分析了人力资源与经济耦合关联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广西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空间分布以拮抗型耦合为主,低水平耦合为辅;其耦合作用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体系各个要素指标之间的关联度以中等关联和较高关联为主,关系密切。基于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结果,建议加强教育投入,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素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适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力资源集聚;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特色优势产业,并协调好区域间的发展,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 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耦合度 广西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7;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11-14
- 1.2.1 研究思路11
- 1.2.2 研究方法11-12
- 1.2.3 研究内容12-13
- 1.2.4 研究技术路线13-14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7
- 2.1 国外研究综述14-15
- 2.2 国内研究综述15-17
- 3 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状况17-27
- 3.1 广西人力资源现状17-20
- 3.1.1 人力资源总量17
- 3.1.2 人力资源的素质现状17-18
- 3.1.3 人力资源就业结构18-20
- 3.2 广西经济发展现状特征20-27
- 3.2.1 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21
- 3.2.2 产业结构21-23
- 3.2.3 城市化水平23-24
- 3.2.4 经济发展水平24-27
- 4 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联耦合分析27-41
- 4.1 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27-29
- 4.1.1 研究方法27-28
- 4.1.2 研究步骤28-29
- 4.2 指标体系29-31
- 4.3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31-35
- 4.3.1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31-34
- 4.3.2 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时间耦合34-35
- 4.4 人力资源与经济耦合关联的影响因子分析35-41
- 4.4.1 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36-38
- 4.4.2 经济对人力资源的影响38-40
- 4.4.3 人力资源与经济之间的交互影响40-41
- 5 促进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耦合发展的建议与对策41-47
- 5.1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素质41-42
- 5.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就业结构42-43
- 5.3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环境43-44
- 5.4 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力资源集聚44-45
- 5.5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特色优势产业,并协调好区域间的发展,让人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45-47
- 6 结论与展望47-49
- 6.1 结论47-48
- 6.2 不足与展望48-49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孝峰;正确认识转岗培训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彭永芳;对人力资源实施会计化管理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0年03期
3 王银书;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0年03期
4 邱刚;国有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16期
5 唐明渊;学点人力资源知识[J];苏南乡镇企业;2000年10期
6 ;企业人力资源需要重组[J];中外管理;2000年03期
7 韩敏;;刍论基层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J];国际金融;2001年11期
8 彭剑锋;;21世纪人力资源管[J];销售与市场;2001年02期
9 郑俭;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文化浅析[J];财经科学;2001年S1期
10 唐棠;试论人力资源的负债属性[J];财会月刊;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虹茹;华雅雁;;战略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曾华东;;非营利组织中虚拟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曾仕鹏;;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俊;;构建区域护理人力中心探析(以南通市为例)[A];第十九届全国肿瘤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曹大海;王建民;闻立杰;;一种基于工作流日志的人力资源业绩评价模型[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6 韩保明;;企业的根本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A];地质工作体制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C];2008年
7 喻剑利;;虚拟人力资源综述[A];第12届全国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刘海萍;;论新形势下组织人力资源外延管理之必要[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丁红玲;;略谈我国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王晋卿;;永续企业家的事业——人力资源[A];走进新世纪的中国商业[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颐;人力资源,企业最宝贵的资产[N];经济日报;2000年
2 龚华明;重视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N];经理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汪向勇;学习人力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李薇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 曾湘泉 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莫荣;探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5 黄文颖;谁造成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尴尬?[N];南京日报;2004年
6 姚裕群 郝丽;人力资源经理的新职能[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7 付鸿雁;邮政科学开发 人力资源至关重要[N];人民邮电;2000年
8 记者齐洁;西藏移动启动人力资源提升项目[N];人民邮电;2003年
9 方家平;首席人力资源官会“火”吗[N];市场报;2002年
10 马丹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全面启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会平;人力资源柔性及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沈伟;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陈琪;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方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田志锋;人力资源部门绩效评价与提升:组织绩效杠杆模型的视角[D];同济大学;2006年
6 吴南;北京传统工艺产业人力资源发展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7 梁顺霞;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测评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曲克敏;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琪;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吴连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广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5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