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区域经济合作探讨
发布时间:2022-04-16 08:29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利益增长要素在区域空间的具体体现,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合作最实质的内容是区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中部六省的联合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中部六省生产要素的重组和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激发区域制度创新、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中部六省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结构、产业特点的差异性大等合作的有利条件,中部六省的合作应以城市群合作为渠道,以产业链合作为主导,以农业、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合作为纽带,构建中部三个基地和交通枢纽的重要基地,实现中部六省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链条,发展中部六省的物流网和原材料市场,从而推动中部六省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实现中部六省的快速崛起。全文共包括六章,其中第五——六章是全文重点。 第一章 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目的、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首先界定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回顾了国外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关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变迁和局限。...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1.4 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综述
2.1 中部六省范围的历史演变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综述
2.2.1 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2.2.2 国外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2.2.3 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2.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变迁与局限
第3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意义
3.1 科学发展观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实践的创新
3.2 贯彻中央“中部崛起”及“三个基地和交通枢纽”战略部署
3.3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3.4 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5 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
3.6 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
3.7 适应国内外区域竞争发展需要
第4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1 居中的优越区位条件
4.2 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4.2.1 农业资源的分布特征
4.2.2 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分布特征
4.3 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综合特征
4.3.1 六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特征
4.3.2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4.3.3 支柱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4.4 中部六省城市圈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中部六省已形成了经济合作的愿望
第5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实现途径
5.1 大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实现途径
5.1.1 中部经济核心增长带的合作实现途径
5.1.2 中心增长极的合作实现途径
5.2 中部六省产业合作实现途径
5.2.1 农业基地的合作实现途径
5.2.2 优势产业群的合作实现途径
5.3 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合作实现途径
5.4 区域共同的物流网络合作实现途径
5.5 区域共同市场的合作途径
第6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政策措施
6.1 尽早进行政府层面的规划和合作
6.2 制定区域发展的项目带动政策
6.3 健全区域人才保障体系
6.4 建立区域资本市场体系
6.5 拓宽“大城市经济圈”的合作通道
6.6 构筑区域信息网络平台
6.7 加强企业集团合作建设
6.8 协同开发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6.9 提高整体实力,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10 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独创性声明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打造中部城市经济圈[J]. 尹长丰,沙海萍,章定富. 统计与决策. 2006(07)
[2]中部崛起问题的再思考[J]. 黄伟,张阿玲,张晓华. 经济问题探索. 2005(12)
[3]中部崛起与湖南的机遇和挑战[J]. 盛垒,杜德斌,钟辉华. 经济地理. 2005(06)
[4]中部六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张占东. 经济经纬. 2005(06)
[5]加快交通发展 构建中部崛起支撑保障体系[J]. 张德仪. 中国总会计师. 2005(11)
[6]中部产业结构演变状况及崛起之策[J]. 彭道宾,彭地. 经济研究参考. 2005(69)
[7]实现中部崛起的农业发展问题[J]. 袁善腊. 学习与实践. 2004(06)
[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 刘鹏照,刘普照.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03)
[9]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J]. 黄中伟,陈刚. 经济纵横. 2003(03)
[10]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 杨亚琴. 上海经济研究. 2003(03)
本文编号:3645937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1.4 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综述
2.1 中部六省范围的历史演变
2.2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综述
2.2.1 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2.2.2 国外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2.2.3 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2.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变迁与局限
第3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意义
3.1 科学发展观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实践的创新
3.2 贯彻中央“中部崛起”及“三个基地和交通枢纽”战略部署
3.3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3.4 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3.5 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
3.6 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
3.7 适应国内外区域竞争发展需要
第4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4.1 居中的优越区位条件
4.2 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4.2.1 农业资源的分布特征
4.2.2 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分布特征
4.3 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综合特征
4.3.1 六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特征
4.3.2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4.3.3 支柱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4.4 中部六省城市圈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中部六省已形成了经济合作的愿望
第5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实现途径
5.1 大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实现途径
5.1.1 中部经济核心增长带的合作实现途径
5.1.2 中心增长极的合作实现途径
5.2 中部六省产业合作实现途径
5.2.1 农业基地的合作实现途径
5.2.2 优势产业群的合作实现途径
5.3 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合作实现途径
5.4 区域共同的物流网络合作实现途径
5.5 区域共同市场的合作途径
第6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政策措施
6.1 尽早进行政府层面的规划和合作
6.2 制定区域发展的项目带动政策
6.3 健全区域人才保障体系
6.4 建立区域资本市场体系
6.5 拓宽“大城市经济圈”的合作通道
6.6 构筑区域信息网络平台
6.7 加强企业集团合作建设
6.8 协同开发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6.9 提高整体实力,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6.10 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独创性声明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打造中部城市经济圈[J]. 尹长丰,沙海萍,章定富. 统计与决策. 2006(07)
[2]中部崛起问题的再思考[J]. 黄伟,张阿玲,张晓华. 经济问题探索. 2005(12)
[3]中部崛起与湖南的机遇和挑战[J]. 盛垒,杜德斌,钟辉华. 经济地理. 2005(06)
[4]中部六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张占东. 经济经纬. 2005(06)
[5]加快交通发展 构建中部崛起支撑保障体系[J]. 张德仪. 中国总会计师. 2005(11)
[6]中部产业结构演变状况及崛起之策[J]. 彭道宾,彭地. 经济研究参考. 2005(69)
[7]实现中部崛起的农业发展问题[J]. 袁善腊. 学习与实践. 2004(06)
[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 刘鹏照,刘普照.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03)
[9]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理论研究综述[J]. 黄中伟,陈刚. 经济纵横. 2003(03)
[10]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 杨亚琴. 上海经济研究. 2003(03)
本文编号:364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4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