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估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9 20:11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彰显,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人类的未来生存。生态安全问题因此得到全球范围内的高度重视。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现阶段水土流失、湖泊退化萎缩、江河断流、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体和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湖南是我国中部农业精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农业在全省区域经济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近20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湖南山江湖库等各个方面的生态建设上已经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下降与退化造成的环境问题和与之相关的自然灾害,仍然是湖南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本论文开展的农业生态安全专题研究,对于湖南保持生态环境质量的省际优势,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在理论上,也丰富了生态评价的定量分析方法,完善和充实了区域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 论文在充分吸纳前人对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1.1.1 生态安全的概念
1.1.2 生态安全的特点
1.2 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生态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2.2 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1.2.2.1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2 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理论
1.2.2.3 生态安全与生态承载力
1.2.3 生态安全评估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
2.1.2 分析方法
2.1.3 评估体系建立方法
2.1.3.1 综合指数分析法
2.1.3.2 层次分析法(AHP法)
2.1.3.3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2.1.3.4 模拟模型
2.2 技术路线
3 中国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3.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1 人口剧增,土地资源短缺
3.1.2 草原资源退化,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
3.1.3 森林资源与水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3.1.4 水土流失加剧
3.1.5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3.1.6 外来生物入侵加剧,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3.1.7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3.2 中国农业生态工程与生态安全建设评价
3.2.1 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构建了生态安全的宏观基础
3.2.2 多类型生态农业模式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了良好理论储备和实践尝试
3.2.3 生态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动了绿色产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4 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4.1 湖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总体特征
4.1.1 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大
4.1.2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灾害加剧
4.1.3 生态环境污染较重,治理难度大
4.1.3.1 矿毒和重金属污染
4.1.3.2 废水、废气、废物污染
4.1.3.3 大气污染
4.1.4 化肥投入过多,水体和土壤污染严重
4.1.4.1 对水体的污染
4.1.4.2 对土壤的污染
4.1.4.3 对大气的污染
4.1.4.4 化肥对生物的危害
4.1.4.5 化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4.1.5 农药使用不合理,既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又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威胁人体健康
4.1.5.1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4.1.5.2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4.1.5.3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4.1.5.4 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4.2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建设进展
4.2.1 生态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2.2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与无公害农产品开发
4.2.2.1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法制法规基本完善
4.2.2.2 农业环境质量检测机构基本健全
4.2.2.3 无公害农产品示范斟地建设初见成效
4.2.3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4.2.3.1 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4.2.3.2 以帮水治水为中心的农业水利防灾体建设
4.2.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
4.3 湖南生态安全问题对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4.3.1 水土流失和污染导致土地(耕地)数量、质量下降,削弱了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2 农产品品质下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4.3.3 生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灾害严重
4.4 经济活动对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4.4.1 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4.4.1.1 耕地质量下降
4.4.1.2 水土流失加剧
4.4.1.3 农业污染加重
4.4.1.4 并江河淤积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
4.4.2 工业生产活动地生态安全影响
5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5.1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湖南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
5.2 湖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5.2.1 区域性与科学性原则
5.2.2 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原则
5.2.3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5.2.4 可比性和针对性原则
5.3 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5.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3.1.1 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指标
5.3.1.2 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5.3.1.3 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指标
5.3.2 指标体系构建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指标权重确定
5.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5.3.3.2 判断矩阵标度
5.3.3.3 权重计算与排序
5.3.3.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3.3.5 各指标权重计算
5.3.4 评价模型
6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的地域分异与对策研究
6.1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分区的地域分异
6.2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重大问题治理对策研究
6.2.1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治理对策
6.2.1.1 加快四水流域控制型梯级水利工程建设
6.2.1.2 建设大流域森林生态水利工程体系
6.2.1.3 加大洞庭湖区高标准治理的力度
6.2.2 湘南、湘中地区干旱治理对策
6.2.2.1 加大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改善水资源状况
6.2.2.2 加大节水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6.2.2.3 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合理的水、旱作用比例,减轻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6.2.3 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地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6.2.4 湘西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6.2.4.1 以小流域为单位,发展保水型生态农业
6.2.4.2 优先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6.3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对策研究
6.3.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教育,树立国民的可持续发展观
6.3.2 增加对农业生态安全建设的政府投入
6.3.3 完善农业生态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执法检查体系
6.3.4 建立农业生态安全检测预警系统
6.3.5 加快农业生态安全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6.3.6 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点源污染
6.3.7 加大核能和水利资源开发力度,调整能源结构
6.3.8 加快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6.3.9 建立激励多方投入的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利益机制
6.3.10 加强农业生态安全基地建设,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7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J]. 吴迪,段昌群,杨良.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S1)
[2]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J]. 吴迪,段昌群,杨良.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S1)
[3]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 熊鹰,王克林,吕辉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5)
[4]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背景探析[J]. 吴开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5]江苏中部典型农区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及应用研究——以海安县为例[J]. 巫建华,许学宏,陈斌,纪从亮,邹凤珠,季应明,王红慧,高芹,周健,邵劲松. 土壤. 2003(05)
[6]环境影响评价的新领域——生态安全评价[J]. 李辉,魏德洲.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5)
[7]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的法律保障[J]. 陈国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8]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 王根绪,程国栋,钱鞠.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9)
[9]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 王朝科. 统计研究. 2003(09)
[10]21世纪前期湖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对策研究[J]. 刘新平,王克林,张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4)
本文编号:3673208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生态安全的概念与农业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
1.1.1 生态安全的概念
1.1.2 生态安全的特点
1.2 国内外生态安全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生态安全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1.2.2 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1.2.2.1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2 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理论
1.2.2.3 生态安全与生态承载力
1.2.3 生态安全评估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数据收集和数据库建立
2.1.2 分析方法
2.1.3 评估体系建立方法
2.1.3.1 综合指数分析法
2.1.3.2 层次分析法(AHP法)
2.1.3.3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2.1.3.4 模拟模型
2.2 技术路线
3 中国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3.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1.1 人口剧增,土地资源短缺
3.1.2 草原资源退化,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
3.1.3 森林资源与水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3.1.4 水土流失加剧
3.1.5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3.1.6 外来生物入侵加剧,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3.1.7 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3.2 中国农业生态工程与生态安全建设评价
3.2.1 五大防护林体系建设构建了生态安全的宏观基础
3.2.2 多类型生态农业模式为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了良好理论储备和实践尝试
3.2.3 生态农业技术的运用推动了绿色产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4 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研究
4.1 湖南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总体特征
4.1.1 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人口对资源环境压力大
4.1.2 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灾害加剧
4.1.3 生态环境污染较重,治理难度大
4.1.3.1 矿毒和重金属污染
4.1.3.2 废水、废气、废物污染
4.1.3.3 大气污染
4.1.4 化肥投入过多,水体和土壤污染严重
4.1.4.1 对水体的污染
4.1.4.2 对土壤的污染
4.1.4.3 对大气的污染
4.1.4.4 化肥对生物的危害
4.1.4.5 化肥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4.1.5 农药使用不合理,既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又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威胁人体健康
4.1.5.1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4.1.5.2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4.1.5.3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4.1.5.4 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4.2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建设进展
4.2.1 生态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4.2.2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技术与无公害农产品开发
4.2.2.1 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的法制法规基本完善
4.2.2.2 农业环境质量检测机构基本健全
4.2.2.3 无公害农产品示范斟地建设初见成效
4.2.3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4.2.3.1 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4.2.3.2 以帮水治水为中心的农业水利防灾体建设
4.2.3.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
4.3 湖南生态安全问题对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4.3.1 水土流失和污染导致土地(耕地)数量、质量下降,削弱了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3.2 农产品品质下降,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4.3.3 生态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灾害严重
4.4 经济活动对湖南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4.4.1 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4.4.1.1 耕地质量下降
4.4.1.2 水土流失加剧
4.4.1.3 农业污染加重
4.4.1.4 并江河淤积严重,加剧了洪涝灾害
4.4.2 工业生产活动地生态安全影响
5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5.1 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湖南生态安全评价的基本过程
5.2 湖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5.2.1 区域性与科学性原则
5.2.2 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原则
5.2.3 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5.2.4 可比性和针对性原则
5.3 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5.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5.3.1.1 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指标
5.3.1.2 资源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5.3.1.3 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及建设能力指标
5.3.2 指标体系构建
5.3.3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指标权重确定
5.3.3.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5.3.3.2 判断矩阵标度
5.3.3.3 权重计算与排序
5.3.3.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3.3.5 各指标权重计算
5.3.4 评价模型
6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的地域分异与对策研究
6.1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分区的地域分异
6.2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重大问题治理对策研究
6.2.1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治理对策
6.2.1.1 加快四水流域控制型梯级水利工程建设
6.2.1.2 建设大流域森林生态水利工程体系
6.2.1.3 加大洞庭湖区高标准治理的力度
6.2.2 湘南、湘中地区干旱治理对策
6.2.2.1 加大雨水集蓄工程建设,改善水资源状况
6.2.2.2 加大节水农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6.2.2.3 调整农业结构,确定合理的水、旱作用比例,减轻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
6.2.3 长株潭城市群周边地域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6.2.4 湘西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
6.2.4.1 以小流域为单位,发展保水型生态农业
6.2.4.2 优先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实现退耕还林还草
6.3 湖南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对策研究
6.3.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教育,树立国民的可持续发展观
6.3.2 增加对农业生态安全建设的政府投入
6.3.3 完善农业生态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执法检查体系
6.3.4 建立农业生态安全检测预警系统
6.3.5 加快农业生态安全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6.3.6 实行清洁生产,严格控制点源污染
6.3.7 加大核能和水利资源开发力度,调整能源结构
6.3.8 加快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6.3.9 建立激励多方投入的农业生态安全建设利益机制
6.3.10 加强农业生态安全基地建设,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7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J]. 吴迪,段昌群,杨良.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S1)
[2]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J]. 吴迪,段昌群,杨良.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 (S1)
[3]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初探[J]. 熊鹰,王克林,吕辉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5)
[4]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背景探析[J]. 吴开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5]江苏中部典型农区耕地环境质量评价及应用研究——以海安县为例[J]. 巫建华,许学宏,陈斌,纪从亮,邹凤珠,季应明,王红慧,高芹,周健,邵劲松. 土壤. 2003(05)
[6]环境影响评价的新领域——生态安全评价[J]. 李辉,魏德洲.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5)
[7]论我国生态安全建设的法律保障[J]. 陈国生.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8]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 王根绪,程国栋,钱鞠.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9)
[9]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J]. 王朝科. 统计研究. 2003(09)
[10]21世纪前期湖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对策研究[J]. 刘新平,王克林,张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4)
本文编号:3673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67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