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经济带城市空间联系测度
发布时间:2017-06-13 16:08
本文关键词:鲁南经济带城市空间联系测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不同尺度上的区域空间联系研究十分重要。城市作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单元,其空间联系状态直接关系到城市所在区域的发展。测度城市空间联系状态,探究区域空间联系格局就显得十分有意义。城市间空间联系表现在区域内人口、物资、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的互动性空间流动。城市流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空间联系,而交通流则是空间联系最直观的体现。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空间联系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价值,基于城市流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点轴理论,选择发展相对滞后的鲁南经济带作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从城市流和交通流这两个视角出发,对鲁南经济带城市空间联系展开测度。通过测度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鲁南经济带城市流强度整体偏低,但是仅对研究区域内考虑,济宁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空间联系较强,对其他城市辐射作用大;枣庄市与济宁市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显著的同质性;临沂市与济宁市城市流强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主要外向部门专业化程度上;日照市与菏泽市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比较劣势,同样其城市的对外联系强度也不高。(2)济宁市、临沂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滞后于城市总体实力发展,且差距明显;日照市城市总体实力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展,且差距显著;枣庄市与菏泽市城市总体实力和城市服务功能发展均比较低。(3)鲁南经济带城市联系空间格局大体呈扁“Z”字型空间格局。菏泽-济宁组成扁“Z”字空间格局的上部分,临沂-日照组成扁“Z”字空间格局的下部分,济宁-枣庄,济宁-临沂,枣庄-临沂组成扁“Z”字空间格局的中间部分。该空间格局是基于城市间相邻部位县级单元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的。(4)基于市域尺度的交通流测度发现,相邻城市联系强度大;基于县域尺度的交通流测度发现,联系强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市辖区与本地市县域单元之间和不同地市相邻区域的县域单元之间,然而不相邻的县域单元之间联系非常弱。鲁南经济带整体空间联系尚未形成成熟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但是济宁市与枣庄市之间已经出现网络化空间联系的雏形。通过测度鲁南经济带内部城市空间联系,得到市域及县域尺度层面的联系特征。结论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鲁南经济带城市联系做出诠释,对鲁南经济带未来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空间联系 测度 城市流 客流角度 鲁南经济带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综述9-11
- 1.2.1 国外城市空间联系问题研究综述9-10
- 1.2.2 国内城市空间联系问题研究综述10-11
- 1.2.3 小结11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11-13
- 1.3.1 研究内容11-12
- 1.3.2 技术路线12-13
- 第2章 理论基础13-15
- 2.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3
- 2.2 区域增长极理论13
- 2.3 点—轴系统理论13-14
- 2.4 城市流理论14-15
- 第3章 鲁南经济带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测度15-26
- 3.1 鲁南经济带概况15-16
- 3.1.1 研究区域范围15
- 3.1.2 研究区域发展现状15-16
- 3.2 城市流计算方法和指标确定16-18
- 3.2.1 计算方法16-17
- 3.2.2 指标确定17-18
- 3.3 鲁南经济带城市流强度分析18-23
- 3.3.1 区位熵分析18-20
- 3.3.2 功能量分析20-21
- 3.3.3 城市流强度值分析21-23
- 3.4 鲁南经济带城市流强度结构分析23-24
- 3.4.1 计算方法23
- 3.4.2 城市流结构差异分析23-24
- 3.5 小结24-26
- 第4章 鲁南经济带内部客流联系测度26-41
- 4.1 鲁南经济带客流测算26-28
- 4.1.1 客流数据来源26
- 4.1.2 研究方法26-27
- 4.1.3 鲁南经济带市域间客流统计27-28
- 4.2 鲁南经济带市域间客流联系强度值与紧密度分析28-30
- 4.2.1 市域间客流联系强度28-29
- 4.2.2 市域间客流联系紧密度29
- 4.2.3 联系强度与紧密度对比分析29-30
- 4.3 鲁南经济带县域客流联系分析30-40
- 4.3.1 城市间县域单元客流联系强度30-31
- 4.3.2 城市间县域单元空间联系细分31-40
- 4.4 小结40-41
- 第5章 结论41-43
- 5.1 结论与讨论41-42
- 5.1.1 济宁市具有发展成鲁南经济带中心性城市的潜力41
- 5.1.2 鲁南经济带城市空间联系呈“Z”字型空间格局41-42
- 5.1.3 鲁南经济带中相邻城市联系强度高42
- 5.1.4 相邻县域单元之间联系是构成鲁南经济带空间格局的基础42
- 5.2 不足与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6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慧颖;;加快鲁南经济带发展 实现临沂市的率先崛起[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8年05期
2 刘东林;;鲁南经济带发展思路分析[J];山东经济;2008年04期
3 王森勋;付淑文;陈旭东;;鲁南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师;2009年01期
4 邵士官;;鲁南经济带“城市走廊”战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5 苏海宽;刘兆德;陈园园;;鲁南经济带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杜长智;;论鲁南经济带的现状与战略构想[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1期
7 ;鲁南经济带将建成全国重要能源及煤化工基地[J];煤炭学报;2008年03期
8 丁伟;焦春雷;;日照市全力保障鲁南经济带临海产业区开发建设[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9期
9 陈丽丽;黄丽;;增长极视角下城市发展研究——以鲁南经济带济宁为例[J];经济师;2009年11期
10 王以胜;;鲁南经济带经济发展问题分析[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4469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44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