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建模与优化
本文关键词: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建模与优化
【摘要】:地处祖国南端,广东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后,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其沿海港口的崛起,逐步形成了具有共享腹地特点的港口群。而港口群要实现与腹地的交流,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集疏运系统。然而目前广东省港口群的集疏运系统却发展极不平衡,公路运输接近饱和,而内河水运却严重滞后。据统计,目前广东省水运运输量仅占总运输量的10%左右,其天然的内河优势未得到充分发展。而伴随着严重的公路运输压力,城市交通拥挤情况愈加严重,环境污染形势愈加紧迫。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港口群的集疏运系统进行分析及优化,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以更好地支撑外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交通运输领域中,针对集疏运系统改进的问题,得到普遍认可的有效方法是采用多式联运。多式联运,作为一种先进的运输模式,其与传统的单模式运输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次研究将以广东省港口群集装箱集疏运系统为研究对象,充分分析其相关要素,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在构建其公路集疏运网络和水路集疏运网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排放等相关因素,构建运输成本函数,结合考虑设计通行能力等限制条件,获取腹地到港口的最优路径,然后从多方面分析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集疏运系统以及多式联运发展情况,为相关企业的运作提供管理启示,同时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以及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建议。
【关键词】:港口群 集疏运系统 多式联运 低碳物流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95.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3
- 1.1.1 研究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20
- 1.2.1 港口研究综述13-14
- 1.2.2 集疏运系统研究综述14-16
- 1.2.3 多式联运研究综述16-19
- 1.2.4 低碳物流研究综述19-20
- 1.3 研究基础与方法20-21
- 1.3.1 研究基础20-21
- 1.3.2 研究方法21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21-25
- 1.4.1 技术路线21-23
- 1.4.2 论文结构23-25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25-30
- 2.1 腹地、港口及集疏运网络25-26
- 2.2 多式联运及其建模方法26-27
- 2.3 集装箱多式联运碳排放计算27-29
- 2.3.1 多式联运过程碳排放识别27
- 2.3.2 碳排放量计算方法27-28
- 2.3.3 多式联运各环节碳排放计算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集疏运系统概述与模型构建30-43
- 3.1 腹地31-32
- 3.1.1 概述31-32
- 3.1.2 研究范围32
- 3.2 港口32-34
- 3.2.1 概述32-33
- 3.2.2 研究范围33-34
- 3.3 公路网络34-37
- 3.3.1 概述34-35
- 3.3.2 研究范围35-37
- 3.4 水路网络37-41
- 3.4.1 概述37
- 3.4.2 研究范围37-41
- 3.5 模型构建41-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多式联运模型构建与求解43-54
- 4.0 多式联运建模方法分析43-44
- 4.1 腹地和港口之间的集装箱需求量44-46
- 4.1.1 腹地集装箱生成44-45
- 4.1.2 腹地集装箱生成量在港口之间的分配45-46
- 4.2 运输成本46
- 4.3 碳税46-47
- 4.4 通行能力47-48
- 4.3.1 道路通行能力47-48
- 4.3.2 航道通行能力48
- 4.5 模型构建48-52
- 4.4.1 模型假设49
- 4.4.2 符号定义49-50
- 4.4.3 模型构建50-52
- 4.6 模型求解52-53
- 4.7 本章小结53-54
- 第五章 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多式联运集疏运分析与优化54-62
- 5.1 多式联运通道分析54-57
- 5.2 集疏运网络利用率分析57-58
- 5.3 实施多式联运的节能减排效益分析58-59
- 5.4 运输价格机制分析59-60
- 5.5 优化建议60-61
- 5.6 本章小结61-62
-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70-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谢74-75
- 附件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培荣,苗国伟;关于参股天津港散货集疏运中心建设的建议[J];山西焦煤科技;2003年S1期
2 谭朝阳;王萍;;构筑“大上海”集疏运主通道[J];中国水运;2006年02期
3 张遵兴;骆温平;;上海港内河集疏运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年08期
4 孙晓波;;上海港本地集装箱集疏运问题及对策[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9年02期
5 朱晓燕;陈子眉;;国际大都市机场集疏运通道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0年02期
6 王冬生;;港口公路集疏运信息平台案例探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20期
7 ;关于加快天津港集疏运通道建设的建议[J];天津政协;2010年09期
8 韩京伟;;欧洲集装箱转运、仓储、集疏运整合中心理念研究[J];港口经济;2012年11期
9 彭德艳;秦小川;;横沙深水新港“全水运”的集疏运模式探索[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6期
10 彭传圣;;集装箱港口陆路集疏运的节能减排措施[J];集装箱化;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原涛;韩宇;;天津港对外集疏运需求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隋延明;武春玲;;集疏运实施给运输生产带来的变化[A];2008年科技学术研讨年提速安全与和谐铁路论文集[C];2008年
3 程敏;韩皓;朝鲁;;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的集疏运方式比较分析与建议[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4 ;青岛港物流重点拓展六大功能 配套形成五大系统[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14期-32期(2002年1月-2003年1月)[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马顺龙;晋企投资建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N];甘肃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何方;宁波—舟山规划布局综合集疏运网[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记者 谢臻 王uG;三管齐下全面缓解集疏运压力[N];联合时报;2013年
4 邢鹏举 花为华;机场集疏运道路年内通车[N];扬州日报;2011年
5 马国栋邋孟祥营;精心组织狠抓关键落实集疏运方案[N];人民铁道;2008年
6 中信建投 钱宏伟;港口航运业刺激经济措施 港口航运受益大[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何方;宁波—舟山港规划建立综合集疏运网络[N];中国交通报;2007年
8 徐本梁邋通讯员 李韬;我市构建立体化集疏运网络[N];宁波日报;2007年
9 古亦忠;从扶贫开发走向开放合作[N];人民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吴宏雄;今年将实施国省道加密工程[N];福建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子豪;共享腹地港口群公路集疏运网络仿真建模与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陈海彬;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多式联运集疏运系统建模与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俊;天津港集疏运承载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刘晓辉;广东省集装箱港口群公路和水路集疏运系统建模与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李秋男;基于B/S结构的天津港集疏运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56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6569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