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地区 内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
【摘要】:专业设置与调整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环节,体现着专业建设的定位,影响着专业布局结构。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其专业布局必须以本地区社会需求为依据,紧跟、甚至要引领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专业建设定位肯定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动态平衡过程。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民族地区发展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由过去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外推式发展方式转向重视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内生式发展方式。发展方式的剧变势必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民族地区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层次结构,对人才培养质量和方向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是职业学校教学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质量,关系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未来。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有助于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研究发现,目前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专业布局与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整体上不适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民族地区高职专业建设定位于市场需求,这其中区域外部市场需求占很大比例,民族地区院校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向外地。这种人才大量外流的现象对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急需高层次技术人才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民族地区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客观上挤压了民族地区内生发展的空间。改变专业建设定位,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对于民族地区留住人才,实现内生发展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在高职教育领域掀起了一股特色专业建设的浪潮,本文选取贵州省民族地区三所具有代表性的职业院校、云南省保山学院珠宝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启发。通过田野考察发现,民族地区高职专业建设有自身独有的特点,例如民族地区区域发展的后发性、学生就业的跨区域性以及民族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等特性。目前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似乎有了正确的方向,然而转型的结果却不容乐观:缺乏创新,特色弱化,陷入新的同质化僵局等等问题层出不穷。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对特色专业认识偏颇;社会需求调查定位不准;论证专家结构不合理;专业申报与审批程序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没有从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实际需要出发,特色专业还是遵照传统专业建设的模式来进行。文章最后一部分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结合目前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特点及偏差,提出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笔者认为,要想真正促进民族地区内生发展,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专业开设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由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互动;变滞后被动为灵活机动;督导评估方式更加开放多元。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内生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建设 特色专业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71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导论8-22
- (一)研究缘起8-10
- (二)相关研究综述10-19
- (三)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19-20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20-21
- (五)研究的重难点21-22
- 一、民族地区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开展背景22-34
- (一)时代需要:民族地区内生发展需求升级22-24
- (二)长远需要:民族地区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24-27
- (三)现实问题:现行专业建设定位偏离民族地区产业结构27-34
- 二、民族地区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成果34-44
- (一)贵州民族地区高职特色专业建设案例34-38
- (二)云南保山学院玉雕艺术专业建设案例38-44
- 三、民族地区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偏差分析44-56
- (一)对特色专业认识上的偏差44-46
- (二)对民族地区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特殊性缺少认识46-50
- (三)专业建设定位与民族地区内生发展实际需要偏差50-52
- (四)专业建设评估方式上的偏差52-56
- 四、面向民族地区内生发展需求建设特色专业56-62
- (一)由外推驱动转向内需驱动56-57
- (二)由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共建57-59
- (三)变滞后被动为灵活机动59-60
- (四)督导评估方式更加开放多元60-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70-75
- 后记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中南访问团在湖南民族地区[J];民族论坛;2003年08期
2 江民;江西发改委:坚持民族地区优先发展[J];中国民族;2004年05期
3 朱前星;论如何构建民族地区干部道德[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4 丛涛;;“软秩序”与“和谐”——探寻民族地区和谐法治建设的阻滞与路径[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2期
5 丁丽娟;;对加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年09期
6 吉克拉体;;民族地区“减负”召唤教育科研[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7 罗成富;;关于湖北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地震无情 人间有爱——湖南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与四川灾区同胞真情守望掠影[J];民族论坛;2008年06期
9 陈敬会;;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基本途径思考[J];民族论坛;2009年01期
10 尹素琴;;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社会矛盾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启新;;试论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化[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刘晓鹰;郑长德;陈光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推进与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移民——以四川省民族地区为例[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彭谦;赵龙淑;陆路;;坚持“两个共同” 促进民族地区全面进步[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韦吉飞;;关于民族地区农民创业的思考[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5 ;回眸 经验 展望——改革开放30年齐齐哈尔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思考[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叶雨海;;正确处理新时期民族地区的矛盾[A];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庞元第;;论入世对民族地区影响的特殊性和对策[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盘小梅;;广东民族地区经济现状与发展[A];第十一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明俊;;福建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继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青海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A];“两个共同”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华;我国将重点扶持民族地区卫生事业[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平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邓玉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N];平凉日报;2008年
3 记者 周前进;我省纪念民族地区改革开放30周年[N];四川日报;2008年
4 樊继达;“十二五”时期民族地区公共产品治理的重点[N];学习时报;2010年
5 通讯员 王聪;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N];甘肃日报;2009年
6 记者 姜慧仁;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N];平凉日报;2013年
7 记者 彭国平;解决民族地区群众“就医难”问题[N];乐山日报;2014年
8 本报评论员;加快民族地区奔向全面小康的步伐[N];人民日报;2014年
9 财政部部长助理 王军;切实体现对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N];中国民族报;2005年
10 章继刚;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应快速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金香;民族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晗;中国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周汝永;民族地区公共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商万里;中国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李小平;国家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波尾效应和红利现象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李刚;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贫困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周永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补偿的转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王连喜;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温军;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D];清华大学;2001年
10 李宁;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扶持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慧;民族地区初中普职教结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高新芝;甘肃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唐寅;云南民族地区民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4 于慧;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编制、均等化差距的统计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5 李智新;民族地区社区党建工作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娟;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7 彭毛措;青海民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原因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8 韩冬;湖南T县村民自治满意度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
9 庹明明;民族地区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10 马晶晶;民族地区普及学前教育的成效与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522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5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