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分形 时空格局 驱动力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
【摘要】: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是中国与越南的关键衔接地带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中国内陆腹地通往东盟各国的便捷枢纽通道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具有“沿边、近海、连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建成,中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东南亚经济一体化向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无不给广西边境地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着当地边境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不仅成为国际经济交流活动的活跃地带,同时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由此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及其功能效益,进而对当地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及时了解并掌握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形态结构的时空特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指导土地利用方式选择与空间布局优化,维护边境国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基于1989年、2000年和2012年三期遥感影像,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支持下,应用分形理论对1989-2012年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与结构稳定度的时空格局进行实证研究,并采用定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其土地利用分形变化的驱动力。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综合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全面探析1989-2012年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动态变化、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等。整个研究期内,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林园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林园地、建设用地、水域、耕地面积的增加以及草地、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少,并以林园地和草地的变动幅度最为剧烈,而建设用地和草地的变化速度最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各异且具有不同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2、应用分形分析模型系统研究20多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与结构稳定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都具有分形结构,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总体上处于简单状态下具有较低结构稳定度的随机运动状态,并经历了形态由复杂到简单、结构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分形特征演变过程,土地利用朝着紧凑、有序、合理态势发展。3、运用定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引起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变化的内外部驱动力。自然条件限制、政策制度实施、地类几何性质变化以及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促使该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和结构逐渐发生改变。4、未来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的调整优化建议包括:注重规划引导,增强土地利用稳定性;加强耕地保护,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地类干扰度;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
【关键词】:土地利用 分形 时空格局 驱动力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5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1-13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3-15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15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技术路线17-19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19-24
- 2.1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概况19-21
- 2.1.1 地理位置概况19-20
- 2.1.2 自然环境条件20
- 2.1.3 社会经济状况20-21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21-24
- 2.2.1 数据来源21
- 2.2.2 研究区土地分类体系21
- 2.2.3 遥感影像解译处理21-23
- 2.2.4 基于GIS技术的地类信息提取23-24
- 3 土地利用现状时空特征分析24-44
- 3.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量特征分析26-32
- 3.1.1 1989年土地利用数量特征分析27-28
- 3.1.2 2000年土地利用数量特征分析28
- 3.1.3 2012年土地利用数量特征分析28-29
- 3.1.4 1989-2012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特征分析29-32
- 3.2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32-42
- 3.2.1 1989年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33-35
- 3.2.2 2000年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35-38
- 3.2.3 2012年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38-41
- 3.2.4 1989-2012年土地利用空间演变特征分析41-42
- 3.3 小结42-44
- 4 土地利用分形时空格局分析44-65
- 4.1 土地利用分形分析模型44-45
- 4.2 土地利用分形时间格局分析45-51
- 4.2.1 1989、2000和2012年不同地类分形特征分析47-49
- 4.2.2 1989-2012年不同地类分形动态变化分析49-51
- 4.3 土地利用分形空间格局分析51-63
- 4.3.1 不同地类分形特征的空间分布分析59-60
- 4.3.2 不同地类分形动态的空间分布分析60-63
- 4.4 小结63-65
- 5 土地利用分形变化的驱动力研究65-82
- 5.1 基于定性与灰色关联分析的土地利用分形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65-67
- 5.1.1 土地利用分形变化驱动力的定性分析方法65
- 5.1.2 土地利用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65-67
- 5.2 驱动力定性分析67-69
- 5.2.1 自然驱动因子67
- 5.2.2 政策驱动因子67-69
- 5.3 驱动力定量分析69-81
- 5.3.1 驱动因子的选择69-72
- 5.3.2 耕地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72-73
- 5.3.3 林园地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73-75
- 5.3.4 草地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75-76
- 5.3.5 水域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76-78
- 5.3.6 建设用地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78-79
- 5.3.7 未利用地分形变化驱动力的灰色关联分析79-81
- 5.4 小结81-82
- 6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的调整优化建议82-84
- 7 结论与展望84-87
- 7.1 结论84-85
- 7.2 展望85-87
- 参考文献87-91
- 附录91-92
- 致谢92-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励;毛蒋兴;陆汝成;;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分形动态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5期
2 吕桐;吴永波;;基于RS的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5期
3 邓强;苏志军;;为民治土 为国固边——基于国土安全的中越边境地区土地利用思路研究[J];中国土地;2013年08期
4 郄瑞卿;刘富民;;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镇赉县镇赉镇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3年02期
5 罗海霞;罗凯;叶路生;陈文清;李正山;;基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以西南某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6 潘竟虎;苏有才;黄永生;刘晓;;近30年玉门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J];地理研究;2012年09期
7 黎原;吕成文;祝凤霞;;安徽舒城县土地利用类型斑块分形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秦占飞;常庆瑞;;土地利用类型分维数及稳定性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1期
9 张红月;梁勇;王亮;赵荣;;青海西部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科学;2013年01期
10 谢贤健;韦方强;;泥石流频发区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鲍文东;基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敬玉;省际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黄锦凤;惠州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驱动力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蔡海良;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的金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53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5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