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机场的成都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机场的成都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临空经济 双流机场 成都新机场 临空经济竞争力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技术越来越发达,经济的发展开始越来越依赖于航空运输,航空运输服务国民经济社会的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临空经济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临空经济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加大了对机场的建设力度,机场数量的大幅增加将为临空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每年都有大量货物通过航空运输进出,也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具有发展临空经济的条件。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与亚欧各国的互联互通,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成都临空经济面临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都新机场也即将投入建设,因此研究成都临空经济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如何增强成都临空经济的竞争力,有利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引领成都临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临空经济是通过空港资源吸引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形成的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作用,会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使得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可形成耦合发展模式,从而获得协同效应带来的“1+12”的效果。本文系统地总结出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包括基础设施、产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五方面。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设计了一套临空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从区域经济条件、空港资源条件、支撑产业、物流成本和政府作用等五个方面综合分析双流临空经济,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双流机场与国内九大机场作横向比较。再运用2012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计算四川省航空运输业的产业关联度,分析成都临空经济竞争力。此外,结合新机场建设为成都临空经济带来的机遇,提出成都临空经济发展对策,即以新机场为核心构建跨区域临空经济区。成都新机场建设是成都临空经济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新机场将会成为带动成都地区、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进而影响整个四川乃至西部的重要枢纽。抓住新机场建设这一绝佳契机,将会使成都临空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临空经济 双流机场 成都新机场 临空经济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62.8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问题的提出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2.1 国外临空经济理论研究13-14
- 1.2.2 国内临空经济理论研究14-17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7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17-19
- 第2章 相关理论背景19-30
- 2.1 交通与区域经济耦合19-21
- 2.1.1 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19-21
- 2.1.2 经济对交通的支撑作用21
- 2.2 临空经济的内涵21-25
- 2.2.1 临空经济的定义21-22
- 2.2.2 临空经济的发展模式22-23
- 2.2.3 影响临空经济发展的要素23-25
- 2.2.4 临空产业的类型25
- 2.3 临空经济竞争力25-30
- 2.3.1 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26-28
- 2.3.2 临空经济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28-29
- 2.3.3 临空经济竞争力评价方法29-30
- 第3章 成都临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30-45
- 3.1 成都临空经济现状30-42
- 3.1.1 双流临空经济发展现状30-37
- 3.1.2 成都临空经济发展评价37-42
- 3.1.3 成都新机场建设规划42
- 3.2 成都临空经济存在的问题42-45
- 3.2.1 空域资源受限42-43
- 3.2.2 周边交通建设相对滞后43
- 3.2.3 产业临空指向性不够43
- 3.2.4 临空经济区空间布局不合理43-44
- 3.2.5 辐射范围不够广44-45
- 第4章 新机场建设带来的机遇45-52
- 4.1 国内外双机场建设经验45-48
- 4.1.1 国外双机场发展经验45-46
- 4.1.2 国内双机场发展经验46-48
- 4.2 新机场对成都临空经济竞争力的影响48-50
- 4.2.1 新机场优化成都空域条件48
- 4.2.2 新机场扩大成都临空经济辐射范围48-49
- 4.2.3 新机场有利于增强产业临空指向性49-50
- 4.3 新机场建设对四川经济发展的影响50-52
- 4.3.1 新机场建设完善四川综合交通枢纽功能50
- 4.3.2 促进四川产业升级50
- 4.3.3 为四川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更好平台50-52
- 第5章 以新机场为核心构建跨区域临空经济区的构想52-63
- 5.1 两大机场错位发展52-54
- 5.1.1 两机场功能定位52-53
- 5.1.2 构建协同合作的双机场运作体系53-54
- 5.2 临空产业选择54-58
- 5.2.1 临空关联型产业55-56
- 5.2.2 临空附属型产业56-57
- 5.2.3 临空服务业57-58
- 5.3 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连接58-60
- 5.3.1 实现机场之间的互联互通59-60
- 5.3.2 实现机场与腹地城市之间的连接60
- 5.4 扩大临空经济空间范围60-61
- 5.5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条件61-63
- 5.5.1 将跨区域临空经济区定位为四川内陆开放产业基地61-62
- 5.5.2 制定区域协调政策62-63
- 结论63-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允春;;临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模式及演进机制分析[J];城市观察;2013年02期
2 孙继湖;谭康华;;基于民航强国的机场竞争力评价[J];综合运输;2012年12期
3 程程;单振强;;我国临空经济园区发展总部经济的区位优势与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2年02期
4 张蕾;陈雯;宋正娜;;空港经济区范围界定——以长三角枢纽机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5 黄建伟;李程;姚红光;孙占芳;张丽;;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勇;刘毅;;都市航空港区域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10城市空港面板模型实证[J];经济问题;2011年06期
7 刘雪妮;胡华清;钟山;;航空运输业在北京市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分析[J];中国民用航空;2011年03期
8 孙淑美;黄达海;;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J];科技和产业;2010年01期
9 周少华;韦辉朕;;临空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09年11期
10 曹允春;;临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明莉;系统视角下的临空产业集群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人才;临空产业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林媛媛;双流临空型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78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77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