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发布时间:2021-06-27 11:35
自然资源的分配公平与配置效率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基础。本研究通过生态足迹方法,结合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价武汉城市圈10年间生态环境演变特征和生态压力,并运用基尼系数构建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分析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性。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足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武汉城市圈整体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表明自然资本流量利用水平低且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资本存量的消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生态需求与经济增长匹配水平在各城市间匹配较好。武汉属相对"高经济贡献、低生态承载贡献"城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属相对"高生态承载贡献、低经济贡献"城市。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8—2017年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会带来生态状况的差异。本文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时效性,选定2008年、2013年和2017年作为生态足迹空间维度分析的时间节点,由图2可知,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足迹空间分布不均衡。武汉城市圈内总生态足迹最大的3个区域为武汉市、孝感市和黄冈市,其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符。而上述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3个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甚至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人口呈倍数关系。由于人均生态足迹与区域人口总数呈明显线性关系,因此在城市圈内人口总数较低,而总生态足迹相对居中的3个城市成为人均生态足迹较大的区域,分别为鄂州、仙桃和潜江,由此可见,区域人均生态足迹不仅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人口密度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由于武汉市作为城市圈核心区域的强化辐射引领作用,毗邻武汉市的鄂州、孝感、黄冈和仙桃变化趋势较为明显。2007—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大量迁入,使9个城市人均生态足迹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速最快的4个城市为:鄂州>仙桃>黄冈>孝感;2013—2017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降速最快的4个城市为:鄂州>孝感>仙桃>黄冈,城市圈内部已逐渐发展为生态与高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图3 武汉城市圈不同时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
图2 武汉城市圈不同时期人均生态足迹空间格局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分布如图3所示。2008年人均生态承载力最高的是咸宁(0.906 hm2·人-1),最低是武汉市(0.147 hm2·人-1);2013年,除武汉、黄石、鄂州和孝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5个城市均处于上升趋势,2017年,只有仙桃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其余城市均表现为下降趋势。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受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土地开发强度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更多的威胁,使得区域生态承载负担逐渐加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武汉城市圈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刘彦文,刘成武,何宗宜,周霞,韩冰华,郝汉舟.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3)
[2]基于改进生态足迹因子的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J]. 郭荣中,申海建,杨敏华.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5)
[3]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及公平性分析[J]. 杨屹,樊明东. 生态学报. 2019(14)
[4]生态脆弱区榆林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杨屹,胡蝶.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7)
[5]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J]. 魏黎灵,李岚彬,林月,吴仪,祁新华. 生态学报. 2018(12)
[6]中国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格局均衡性研究[J]. 陆砚池,方世明.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7]关中城市群生态足迹演变趋势及公平性评价[J]. 杨屹,梁砺波,张景乾.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8)
[8]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灰水足迹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分析[J]. 孙才志,白天骄,韩琴.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2)
[9]水足迹视角下中国用水公平性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J]. 董璐,孙才志,邹玮,奚旭. 资源科学. 2014(09)
[10]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J]. 方恺. 生态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3252766
【文章来源】:生态学杂志. 2020,39(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2008—2017年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
城市圈内部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快慢会带来生态状况的差异。本文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时效性,选定2008年、2013年和2017年作为生态足迹空间维度分析的时间节点,由图2可知,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足迹空间分布不均衡。武汉城市圈内总生态足迹最大的3个区域为武汉市、孝感市和黄冈市,其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符。而上述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3个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大,甚至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人口呈倍数关系。由于人均生态足迹与区域人口总数呈明显线性关系,因此在城市圈内人口总数较低,而总生态足迹相对居中的3个城市成为人均生态足迹较大的区域,分别为鄂州、仙桃和潜江,由此可见,区域人均生态足迹不仅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人口密度也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具有差异性,由于武汉市作为城市圈核心区域的强化辐射引领作用,毗邻武汉市的鄂州、孝感、黄冈和仙桃变化趋势较为明显。2007—2013年,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大量迁入,使9个城市人均生态足迹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速最快的4个城市为:鄂州>仙桃>黄冈>孝感;2013—2017年,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降速最快的4个城市为:鄂州>孝感>仙桃>黄冈,城市圈内部已逐渐发展为生态与高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图3 武汉城市圈不同时期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
图2 武汉城市圈不同时期人均生态足迹空间格局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分布如图3所示。2008年人均生态承载力最高的是咸宁(0.906 hm2·人-1),最低是武汉市(0.147 hm2·人-1);2013年,除武汉、黄石、鄂州和孝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外,其余5个城市均处于上升趋势,2017年,只有仙桃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其余城市均表现为下降趋势。研究期内武汉城市圈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受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开展,土地开发强度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而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更多的威胁,使得区域生态承载负担逐渐加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武汉城市圈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J]. 刘彦文,刘成武,何宗宜,周霞,韩冰华,郝汉舟. 应用生态学报. 2020(03)
[2]基于改进生态足迹因子的长株潭地区可持续发展[J]. 郭荣中,申海建,杨敏华.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5)
[3]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生态足迹时空差异及公平性分析[J]. 杨屹,樊明东. 生态学报. 2019(14)
[4]生态脆弱区榆林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杨屹,胡蝶.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7)
[5]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J]. 魏黎灵,李岚彬,林月,吴仪,祁新华. 生态学报. 2018(12)
[6]中国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格局均衡性研究[J]. 陆砚池,方世明.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7]关中城市群生态足迹演变趋势及公平性评价[J]. 杨屹,梁砺波,张景乾.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8)
[8]基于基尼系数的中国灰水足迹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分析[J]. 孙才志,白天骄,韩琴. 自然资源学报. 2016(12)
[9]水足迹视角下中国用水公平性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J]. 董璐,孙才志,邹玮,奚旭. 资源科学. 2014(09)
[10]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J]. 方恺. 生态学报. 2015(06)
本文编号:3252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25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