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生态种植理论与技术前沿
发布时间:2021-09-07 07:58
从生态位角度在狭义、广义、泛义3个层面讨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的概念、内涵与实质;从生态结构、生态关系和生态功能等视角对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其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现状调查为基础,对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典型案例及其生态特征和经济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野山参"和"林下参"的定义;提出"基原决定药性,生态彰显药性"的观点,分析了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科学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将中药材种植业指导思想和技术目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无公害、规范化、标准化和生态化4个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4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药材质量生态调控理论模型
中药材的农业种植系统是一个人为干预的生产系统,一般可以包括选地整地、种植技术、水肥管理、杂草防除、病虫防控、产地采收等几个关键环节。但是,从生态学角度认识,其实质是在人为干预下建立的经济和生产功能明显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干预建立的,也无论规模大小,都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系统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系统的整体,完成系统的功能过程,同时也完成了系统的生产过程。目前,我们说中药材农业种植系统的生态化程度还较低,其本质是没能站在生态系统过程和药材质量形成过程的双重高度,去研究、设计、开发和利用这个具有鲜明经济和生产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导致与野生品相比质量下降、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连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学的核心原理包括结构性、功能性、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以及包含其中的生态位和食物链等。中药材农业种植系统如何站在生态系统过程和药材质量与药性形成过程的双重高度去研究、设计、开发和利用,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示(图1)。图的左侧是生态学的核心原理,右侧是种植系统的关键环节,下侧是中药材生产所要达到的目标,最上部则是影响药材生产和质量形成的生态因素,即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气候、生物等生态因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差异性研究进展[J]. 杨志城,杨羽君,鄂秀辉. 中药材. 2020(05)
[2]南北柴胡HPLC-ELSD指纹图谱的研究[J]. 郭泰麟,李丹丹,张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06)
[3]不同栽培模式人参根内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雷锋杰,才丽,张爱华,徐周扬.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4]中药生态农业与几种相关现代农业及GAP的关系[J]. 郭兰萍,吕朝耕,王红阳,康传志,王升,万修福,张小波,何雅莉,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2018(10)
[5]不同基原甘草的分子鉴定及市售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J]. 杨瑞,李文东,马永生,周姗,薛宇涛,林瑞超,刘颖. 药学学报. 2017(02)
[6]人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 孙卓,杨利民.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6)
[7]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 郭兰萍,王铁霖,杨婉珍,周良云,陈乃富,韩邦兴,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2)
[8]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GAP的未来[J]. 郭兰萍,周良云,莫歌,王升,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7)
[9]人参锈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 孙卓,杨利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4)
[10]人参病原菌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J]. 孙卓,杨利民. 植物保护学报. 2015(01)
本文编号:3389176
【文章来源】: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20,42(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药材质量生态调控理论模型
中药材的农业种植系统是一个人为干预的生产系统,一般可以包括选地整地、种植技术、水肥管理、杂草防除、病虫防控、产地采收等几个关键环节。但是,从生态学角度认识,其实质是在人为干预下建立的经济和生产功能明显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生态系统,无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干预建立的,也无论规模大小,都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系统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组成系统的整体,完成系统的功能过程,同时也完成了系统的生产过程。目前,我们说中药材农业种植系统的生态化程度还较低,其本质是没能站在生态系统过程和药材质量形成过程的双重高度,去研究、设计、开发和利用这个具有鲜明经济和生产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导致与野生品相比质量下降、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连作障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学的核心原理包括结构性、功能性、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以及包含其中的生态位和食物链等。中药材农业种植系统如何站在生态系统过程和药材质量与药性形成过程的双重高度去研究、设计、开发和利用,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示(图1)。图的左侧是生态学的核心原理,右侧是种植系统的关键环节,下侧是中药材生产所要达到的目标,最上部则是影响药材生产和质量形成的生态因素,即光照、温度、水分、土壤、气候、生物等生态因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差异性研究进展[J]. 杨志城,杨羽君,鄂秀辉. 中药材. 2020(05)
[2]南北柴胡HPLC-ELSD指纹图谱的研究[J]. 郭泰麟,李丹丹,张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06)
[3]不同栽培模式人参根内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J]. 雷锋杰,才丽,张爱华,徐周扬.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4]中药生态农业与几种相关现代农业及GAP的关系[J]. 郭兰萍,吕朝耕,王红阳,康传志,王升,万修福,张小波,何雅莉,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2018(10)
[5]不同基原甘草的分子鉴定及市售甘草药材的质量评价[J]. 杨瑞,李文东,马永生,周姗,薛宇涛,林瑞超,刘颖. 药学学报. 2017(02)
[6]人参灰霉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 孙卓,杨利民. 植物保护学报. 2016(06)
[7]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 郭兰萍,王铁霖,杨婉珍,周良云,陈乃富,韩邦兴,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7(02)
[8]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GAP的未来[J]. 郭兰萍,周良云,莫歌,王升,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2015(17)
[9]人参锈腐病生防细菌的筛选及鉴定[J]. 孙卓,杨利民.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4)
[10]人参病原菌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J]. 孙卓,杨利民. 植物保护学报. 2015(01)
本文编号:3389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8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