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转型的建设路径研究 ——以东营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09 09:32
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向低碳生态城市转型已成为共识,全球掀起了创建低碳、生态城市的浪潮。资源型城市与其他类城市相比,发展时间较短,以粗犷式发展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自然资源开采强度和规模的不断加大,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始枯竭,主要依托于自然资源的资源型城市逐步出现了发展困境。本文针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入探索资源型城市低碳化生态化的建设路径,同时把以石油开采业为主导、整体经济结构单一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东营市作为现实案例,探索其低碳生态转型发展的具体建设路径,并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发展的经验借鉴。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提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在世界城市低碳化生态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和趋势下,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生态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该章在深入分析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相关概念及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关于资源型低碳生态城市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之处,提炼出研究框架。第二章是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生态转型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众多国内外...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东营市城市中心区整体风貌资料来源:东营市日报社
图 1-2 东营市胜利油田的油井井场资料来源:笔者自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 203.53 万人,城镇共有 122.16 万人,城镇化率高达 60.02%,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阶段1。但由于所依赖的石油等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正在弱化,而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与快速增长伴随的资源环境成本的迅速上升,使得东营面临的近期发展矛盾和远期生存压力日益凸显,如果不加大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的重视,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人民生活就难以改善,也难以为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紧约束下走出一条高效、持续的发展新路一直是东营城市转型发展探索的主题。低碳生态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社会生产的“入口”处控制资源能源的投入与消耗量,同时要求在社会生产的“出口”处控制碳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中变方式、转模式,从而达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目的,真正实现资源的“省”与环境的“好”可见,低碳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东营要实现“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切
图 1-3 马斯达尔低碳生态城整体鸟瞰图资料来源:http://www.masdar.ae/en/home/index.aspx中国正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时期,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同时面发展经济和资源环境短缺等挑战,基于这一国情,2009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仇保兴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仇保兴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模式,特点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该经济模式更注重实现生态环境与展之间的平衡。所谓低碳生态城市,就是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联和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近20a草地碳汇的初步估算[J]. 李剑萍,张学艺,陈晓光,王静. 宁夏工程技术. 2013(02)
[2]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J]. 郭强,张红波. 中国物价. 2013(02)
[3]多维视角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以东营市为例[J]. 朱洪祥,雷刚,吴先华,邵大伟. 现代城市研究. 2012(12)
[4]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吴颖婕. 生态经济. 2012(12)
[5]江苏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途径述论——兼论“城市群”理论问世50周年[J]. 储东涛. 中国名城. 2011(12)
[6]浅谈政府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中的作用[J]. 王亮,董亚莲.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1(06)
[7]国外“合作居住”(Co-Housing)社区开发过程解析[J]. 张睿,张玉坤.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8]后京都时代中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选择[J]. 刘长松. 山东经济. 2011(03)
[9]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冯碧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3)
[10]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方法概述[J]. 顾朝林,袁晓辉.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01)
博士论文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 闫沛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2]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 孙秀梅.中国矿业大学 2011
[3]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 张晨.南开大学 2010
[4]中国城市住宅寿命周期研究[D]. 欧阳建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研究[D]. 左红英.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 郭广东.同济大学 2007
[7]中国城市规划变革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研究[D]. 李亮.清华大学 2006
[8]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及其资源有效利用研究[D]. 郭强.西南交通大学 2006
[9]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石永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10]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D]. 朱春玉.中国海洋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 韩晓咏.河北大学 2010
[2]汉中城市定位研究[D]. 刘国顺.苏州大学 2010
[3]基于PRED的厦门绿色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杜芸芝.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甘肃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张龙德.兰州大学 2009
[5]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成效评价研究[D]. 韩伟.成都理工大学 2009
[6]影响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 余祥文.重庆大学 2008
[7]法国集合住宅建设与发展研究[D]. 宋扬.天津大学 2008
[8]日本公有住宅研究[D]. 丁士泓.天津大学 2008
[9]我国住宅产业化中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研究[D]. 贾维.天津大学 2008
[10]新加坡集合住宅研究[D]. 刘鹏.天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91854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1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东营市城市中心区整体风貌资料来源:东营市日报社
图 1-2 东营市胜利油田的油井井场资料来源:笔者自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 203.53 万人,城镇共有 122.16 万人,城镇化率高达 60.02%,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后期阶段1。但由于所依赖的石油等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正在弱化,而且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与快速增长伴随的资源环境成本的迅速上升,使得东营面临的近期发展矛盾和远期生存压力日益凸显,如果不加大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的重视,经济增长就难以持续,人民生活就难以改善,也难以为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紧约束下走出一条高效、持续的发展新路一直是东营城市转型发展探索的主题。低碳生态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社会生产的“入口”处控制资源能源的投入与消耗量,同时要求在社会生产的“出口”处控制碳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中变方式、转模式,从而达到低能耗、低排放的目的,真正实现资源的“省”与环境的“好”可见,低碳生态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东营要实现“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山东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环渤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主动适应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切
图 1-3 马斯达尔低碳生态城整体鸟瞰图资料来源:http://www.masdar.ae/en/home/index.aspx中国正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时期,现代化进程远未完成,同时面发展经济和资源环境短缺等挑战,基于这一国情,2009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仇保兴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仇保兴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模式,特点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该经济模式更注重实现生态环境与展之间的平衡。所谓低碳生态城市,就是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联和复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近20a草地碳汇的初步估算[J]. 李剑萍,张学艺,陈晓光,王静. 宁夏工程技术. 2013(02)
[2]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J]. 郭强,张红波. 中国物价. 2013(02)
[3]多维视角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以东营市为例[J]. 朱洪祥,雷刚,吴先华,邵大伟. 现代城市研究. 2012(12)
[4]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吴颖婕. 生态经济. 2012(12)
[5]江苏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途径述论——兼论“城市群”理论问世50周年[J]. 储东涛. 中国名城. 2011(12)
[6]浅谈政府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中的作用[J]. 王亮,董亚莲.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11(06)
[7]国外“合作居住”(Co-Housing)社区开发过程解析[J]. 张睿,张玉坤.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8]后京都时代中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选择[J]. 刘长松. 山东经济. 2011(03)
[9]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冯碧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03)
[10]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方法概述[J]. 顾朝林,袁晓辉.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1(01)
博士论文
[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D]. 闫沛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2]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 孙秀梅.中国矿业大学 2011
[3]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复合系统研究[D]. 张晨.南开大学 2010
[4]中国城市住宅寿命周期研究[D]. 欧阳建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及其运行研究[D]. 左红英.上海交通大学 2007
[6]市场力作用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机制研究[D]. 郭广东.同济大学 2007
[7]中国城市规划变革背景下的城市设计研究[D]. 李亮.清华大学 2006
[8]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及其资源有效利用研究[D]. 郭强.西南交通大学 2006
[9]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 石永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10]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D]. 朱春玉.中国海洋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典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D]. 韩晓咏.河北大学 2010
[2]汉中城市定位研究[D]. 刘国顺.苏州大学 2010
[3]基于PRED的厦门绿色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 杜芸芝.福建农林大学 2010
[4]甘肃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张龙德.兰州大学 2009
[5]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成效评价研究[D]. 韩伟.成都理工大学 2009
[6]影响重庆市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因素研究[D]. 余祥文.重庆大学 2008
[7]法国集合住宅建设与发展研究[D]. 宋扬.天津大学 2008
[8]日本公有住宅研究[D]. 丁士泓.天津大学 2008
[9]我国住宅产业化中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研究[D]. 贾维.天津大学 2008
[10]新加坡集合住宅研究[D]. 刘鹏.天津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91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3918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