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发布时间:2021-09-23 12:3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通过改变地表的自然形态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面临着潜在的退化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生态环境脆弱性日益显著。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可为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这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福州市中心城区及周边的闽侯县和长乐市为研究区,集成使用遥感数据、地形数据、气象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向量机的遥感分类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区域统计模型等研究方法,分别获取研究区2000、2005、2010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程度,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履被变化和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格局,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履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程度整体上增强,以建设用地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耕地和林地变化。各土地利用/覆被类...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软件平台与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源概况
2.2.1 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社会经济数据
2.2.5 其他辅助数据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2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获取
3.2.1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的构建
3.2.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获取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模型
3.4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分析
3.4.1 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分析
3.4.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方向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分析
4.1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的构建
4.2 生态环境脆弱性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
4.2.2 评价指标的提取
4.2.3 指标数据标准化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5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4.3.1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分析
4.3.2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分析
第五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分析
5.1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1 林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2 耕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3 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4 未利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6.1.2 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
6.1.3 土地利用/覆被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 张新荣,刘林萍,方石,姜文超,王金臣.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2)
[2]基于SVM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仙巍,李涛,邵怀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11)
[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J]. 李风军,冯晓秀,陆桂琴. 生态科学. 2014(05)
[4]基于VSD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太湖流域为例[J]. 李平星,陈诚.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2)
[5]基于VSD模型的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J]. 李平星,樊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5)
[6]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田亚平,向清成,王鹏. 地理研究. 2013(01)
[7]基于高程约束的区域LUCC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 李名勇,晏路明,王丽丽,林志垒. 地理科学. 2013(01)
[8]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J]. 王瑞燕,赵庚星,于振文,张玉婷,张海洋.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1)
[9]生态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进展[J]. 靳毅,蒙吉军. 生态学杂志. 2011(11)
[10]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廖炜,李璐,吴宜进,史志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11(11)
博士论文
[1]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 宗玮.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县域尺度环境脆弱性演变及其土地利用/覆盖效应[D]. 王瑞燕.山东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宁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研究[D]. 张龙.东北农业大学 2014
[2]黄土丘陵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D]. 雷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3]基于高程约束的区域LUCC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 李名勇.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测度[D]. 李翠菊.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近四十年中国蒸发皿蒸发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潜在蒸散的估算[D]. 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6]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张红梅.福建师范大学 2005
[7]福州市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研究[D]. 张先佶.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 李苗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3
本文编号:3405723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
1.2.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软件平台与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源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源概况
2.2.1 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2.2.2 地形数据
2.2.3 气象数据
2.2.4 社会经济数据
2.2.5 其他辅助数据
第三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2 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获取
3.2.1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的构建
3.2.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获取
3.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模型
3.4 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分析
3.4.1 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分析
3.4.2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方向分析
第四章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分析
4.1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概念模型的构建
4.2 生态环境脆弱性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
4.2.2 评价指标的提取
4.2.3 指标数据标准化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5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4.3.1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现状分析
4.3.2 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分析
第五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分析
5.1 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1 林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2 耕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3 建设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1.4 未利用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5.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6.1.2 生态环境脆弱性演变
6.1.3 土地利用/覆被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 张新荣,刘林萍,方石,姜文超,王金臣. 生态环境学报. 2014(12)
[2]基于SVM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仙巍,李涛,邵怀勇.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11)
[3]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J]. 李风军,冯晓秀,陆桂琴. 生态科学. 2014(05)
[4]基于VSD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太湖流域为例[J]. 李平星,陈诚. 生态环境学报. 2014(02)
[5]基于VSD模型的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J]. 李平星,樊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5)
[6]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 田亚平,向清成,王鹏. 地理研究. 2013(01)
[7]基于高程约束的区域LUCC及其生态效应研究——以福州市为例[J]. 李名勇,晏路明,王丽丽,林志垒. 地理科学. 2013(01)
[8]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环境脆弱性效应[J]. 王瑞燕,赵庚星,于振文,张玉婷,张海洋. 农业工程学报. 2012(11)
[9]生态脆弱性评价与预测研究进展[J]. 靳毅,蒙吉军. 生态学杂志. 2011(11)
[10]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廖炜,李璐,吴宜进,史志华. 自然资源学报. 2011(11)
博士论文
[1]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 宗玮.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县域尺度环境脆弱性演变及其土地利用/覆盖效应[D]. 王瑞燕.山东农业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宁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脆弱性研究[D]. 张龙.东北农业大学 2014
[2]黄土丘陵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D]. 雷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3
[3]基于高程约束的区域LUCC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 李名勇.福建师范大学 2011
[4]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测度[D]. 李翠菊.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近四十年中国蒸发皿蒸发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及潜在蒸散的估算[D]. 刘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5
[6]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张红梅.福建师范大学 2005
[7]福州市水土保持景观生态建设研究[D]. 张先佶.福建师范大学 2005
[8]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 李苗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3
本文编号:3405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0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