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06:35
如今的后工业化时期,中国面临着信息化、互联网+、工业4.0等新兴发展动力。现代企业的创新活动已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产业竞争也逐渐表现为以平台和技术标准为代表的创新种群乃至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理论,对系统的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在文献整理与理论继承基础上,本论文从企业、产业、区域三个维度展开,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风险控制以及治理模式、治理机制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的分析,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其次,在生态学理论、协同理论以及系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类比,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资源和环境之间也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物种之间依存与制约、物质循环、进化、竞争与平衡的一般规律,创新群落之间通过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产业链进行能量传递形成三层网络结构,网络各层级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而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稳定结构和创新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并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进行了阶段划分。再次,在分析了系统治理的动因、主体、客体以及目...
【文章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
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种群天然具有向更高级生态位的创新种群意味着将带来更多的创新以及更多的收益。优生态位演进是核心层网络竞争力所在。以计算机 PC 产造为例,芯片制造是整个价值链的前端环节,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使得芯片制造处于高生态位,这就为整个 P压力导致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例如主板、内存制造等跟之相反的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 PC 组装企业,由于其不可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此只能处于低端生态位的影响因素(外部创新资源、内部知识积累、吸收能力等)的综合,构成企业的生态位空间,这是一个 N 维超它简化为三维空间图进行显示,每一个影响因素代表一境、企业知识积累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为例对描绘(如图 3.3)。
并准确切入到系统竞争中。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网络层各主体的关系如图3.4 所示。图 3.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网络层资料来源:作者整理。2、辅助网络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辅助网络层主要包括研究类、中介类以及投入类创新群落。辅助网络的作用是为核心层网络提供创新源泉以及在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人才、信息、资金等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1)研究类创新群落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辅助网络层中,研究类创新群落处于重要位置,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源。研究类创新群落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孵化中心等创新种群构成,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智力支持、突出的科研能力以及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为整个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思想。在研究类创新群落中,各创新种群的生态位有重叠之处,但其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有差异,因而在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位置也是各异的。比如研究型高校创新种群优势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而科研院所创新种群则注重基础研究之后的应用型研究。科研院所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挖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此外,作为研究类创新群落与其他群落相衔接的缝隙型群落,孵化类创新种群侧重于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实现创新研究成果标准化以及产业化。(2)中介类创新群落中介类创新群落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介类创新群落中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研究[J]. 吴绍波. 中国科技论坛. 2013(10)
[2]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陈昀,贺远琼,周振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4)
[3]基于定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研究[J]. 张运生,邹思明,张利飞. 中国软科学. 2011(12)
[4]产业集群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制体系[J]. 易明,杨树旺.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7)
[5]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 刘志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10(21)
[6]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 陈畴镛,胡枭峰,周青. 科学管理研究. 2010(05)
[7]基于联盟合作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重构研究[J]. 卢明纯. 求索. 2010(09)
[8]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J]. 张运生,邹思明. 科学学研究. 2010(05)
[9]知识联盟中私有知识保护机制的构建[J]. 石书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3)
[10]基于路径依赖模型的产业生态创新研究[J]. 郭莉. 科技管理研究. 2009(05)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 颜永才.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林婷婷.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3]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D]. 胡斌.河海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D]. 邹思明.湖南大学 2010
[2]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戴宁.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7279
【文章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框架
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种群天然具有向更高级生态位的创新种群意味着将带来更多的创新以及更多的收益。优生态位演进是核心层网络竞争力所在。以计算机 PC 产造为例,芯片制造是整个价值链的前端环节,但是由于创新能力,使得芯片制造处于高生态位,这就为整个 P压力导致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例如主板、内存制造等跟之相反的是,处于产业链下游的 PC 组装企业,由于其不可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此只能处于低端生态位的影响因素(外部创新资源、内部知识积累、吸收能力等)的综合,构成企业的生态位空间,这是一个 N 维超它简化为三维空间图进行显示,每一个影响因素代表一境、企业知识积累以及应对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为例对描绘(如图 3.3)。
并准确切入到系统竞争中。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网络层各主体的关系如图3.4 所示。图 3.4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网络层资料来源:作者整理。2、辅助网络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辅助网络层主要包括研究类、中介类以及投入类创新群落。辅助网络的作用是为核心层网络提供创新源泉以及在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人才、信息、资金等必不可少的资源要素。(1)研究类创新群落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辅助网络层中,研究类创新群落处于重要位置,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源。研究类创新群落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孵化中心等创新种群构成,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智力支持、突出的科研能力以及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为整个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思想。在研究类创新群落中,各创新种群的生态位有重叠之处,但其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有差异,因而在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位置也是各异的。比如研究型高校创新种群优势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而科研院所创新种群则注重基础研究之后的应用型研究。科研院所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挖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进而实现突破性创新。此外,作为研究类创新群落与其他群落相衔接的缝隙型群落,孵化类创新种群侧重于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而实现创新研究成果标准化以及产业化。(2)中介类创新群落中介类创新群落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介类创新群落中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研究[J]. 吴绍波. 中国科技论坛. 2013(10)
[2]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 陈昀,贺远琼,周振红.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14)
[3]基于定价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模式研究[J]. 张运生,邹思明,张利飞. 中国软科学. 2011(12)
[4]产业集群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制体系[J]. 易明,杨树旺.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7)
[5]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 刘志峰. 科技管理研究. 2010(21)
[6]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 陈畴镛,胡枭峰,周青. 科学管理研究. 2010(05)
[7]基于联盟合作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重构研究[J]. 卢明纯. 求索. 2010(09)
[8]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J]. 张运生,邹思明. 科学学研究. 2010(05)
[9]知识联盟中私有知识保护机制的构建[J]. 石书玲.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03)
[10]基于路径依赖模型的产业生态创新研究[J]. 郭莉. 科技管理研究. 2009(05)
博士论文
[1]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 颜永才.武汉理工大学 2013
[2]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林婷婷.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
[3]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D]. 胡斌.河海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D]. 邹思明.湖南大学 2010
[2]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戴宁.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07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0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