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2:23
伴随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驱动力已由传统的要素投入转向创新支撑。同时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国家宏观战略也强调要结合地区优势,集成创新优势资源,促成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进而提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的协同创新水平。在此背景下,区域创新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随之而来的是创新研究范式的演进升级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应势而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从生态学视角强调创新要素的交互关联与共生演化,反对传统的“孤岛式”创新理念,而将区域创新活动视为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影响关联的整体行为。长江经济带作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内河经济带,是除沿海开放地区外,我国经济密度最高的经济带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创新驱动和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影响下,如何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演化逻辑指导之下,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提升区域创新水平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话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借鉴生态学、系统与复杂系统等相关基础理论,从生态学隐喻角度切入分析并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并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域单元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2.1.3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孙洪昌(2007)用坐标轴标示物种生长最适宜区的方式对自然生态位进行了阐述,如图2-1所示,坐标轴两端的生存胁迫区是不适于物种生存的区域,而邻近中点区域则是物种的生存适宜区域。同理,在随环境梯度变化的物种生存与发展梯度抛物线上,邻近死亡点区域是创新胁迫区,不适于开展创新活动,也不利于创新物种生存;而抛物线峰顶的邻近区域就是创新活动的最适宜区,在该区域内进行创新活动,可以使创新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资源环境满足创新活动的需求程度达到互相匹配状态。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刻画的正是创新物种在该区域中生存发展的适宜程度,即创新物种对各类创新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以及资源环境对创新活动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综合表达。图2-1物种生长适宜区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适宜度是研究对象在一定区域或空间里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位概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作如下定义:系统中创新物种与复合环境通过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流通来维系创新活动的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研究对象实际所获得的创新资源(实际生存单位)称为现实生态位,能够使创新活动产生最大效益的理想创新资源(最佳生存单位)称为最适生态位。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则是指现实生态位对最适生态位的满足程度,即区域创新资源存量与创新活动需求的匹配程度。其取值区间为[0,1],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值越大,则创新资源的供需匹配程度越高,反之亦然。2.2相关理论基础2.2.1生态学理论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Heinrich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将其定义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尤其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造就了大量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资源,是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蓄水池和动力源。以2017年底各省市高等院校数量以及教育部985/211高校数占比为例,通过各省市的统计数据对比(图4-1)发现中游(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位居高等院校数量之首,下游(江西、湖北、湖南)次之,最后是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同时,教育部认定的985/211高校占比,下游城市以3.8%的占比位居第一,中游次之。其中,从高水平建设高校(985/211高校)的数量占比来看,上海、江苏和湖北三省均超过5%,较为突出。可以看出,下游虽然在高校数量上不具有领先优势,但在高水平建设高校占比上却位列第一,说明下游所拥有的高等院校优势性更为突出,而上游的高等院校水平相对就较低。图3-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等学校数及211/985学校占比3.2.2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的创新主体之一,与高等院校类似,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主要从事着知识与技术的生产活动,部分科研机构也担任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角色。同样以2017年为例,数据显示(图4-2),中游与下游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同为116所,上游最少。上游省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之间相差较大,其中四川以169家位列11个省市之首,大约是重庆(31家)的5倍,中游三省(江西、湖北、湖南)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分布则较为平均。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科研机构数差距不大,上游区域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总量虽然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四川省表现突出。图3-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科研机构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基于省级数据分析[J]. 张可云,裴相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2]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进展(2014~2018)[J]. 吴传清,宋子逸.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研究[J]. 王发明,朱美娟. 科研管理. 2019(05)
[4]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创新力提升[J]. 曾赛星,陈宏权,金治州,苏权科. 管理世界. 2019(04)
[5]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 吴传清,邓明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3)
[6]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综述[J]. 刘钒,张君宇. 社会科学动态. 2018(10)
[7]东北工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研究[J]. 王洋,郭燕青.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5)
[8]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研究[J]. 姜庆国. 经济经纬. 2018(04)
[9]中国金融抑制、资本扭曲与技术创新效率[J]. 李晓龙,冉光和. 经济科学. 2018(02)
[10]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及演化[J]. 雷雨嫣,陈关聚,刘启雷. 系统工程. 2018(02)
博士论文
[1]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演化研究[D]. 张敏.苏州大学 2018
[2]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张仁开.华东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政府R&D资助、企业异质性与技术创新效率[D]. 赵艳艳.西北大学 2018
[2]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评价研究[D]. 韩英.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
[3]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胡静静.南京师范大学 2018
[4]京津冀结合部城市生态位评价及预测[D]. 曹玉青.天津工业大学 2018
[5]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研究[D]. 唐棠.东北财经大学 2017
[6]基于生态学的京津冀地区创新适宜度评价研究[D]. 傅建敏.北方工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3778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2.1.3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孙洪昌(2007)用坐标轴标示物种生长最适宜区的方式对自然生态位进行了阐述,如图2-1所示,坐标轴两端的生存胁迫区是不适于物种生存的区域,而邻近中点区域则是物种的生存适宜区域。同理,在随环境梯度变化的物种生存与发展梯度抛物线上,邻近死亡点区域是创新胁迫区,不适于开展创新活动,也不利于创新物种生存;而抛物线峰顶的邻近区域就是创新活动的最适宜区,在该区域内进行创新活动,可以使创新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资源环境满足创新活动的需求程度达到互相匹配状态。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刻画的正是创新物种在该区域中生存发展的适宜程度,即创新物种对各类创新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以及资源环境对创新活动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综合表达。图2-1物种生长适宜区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适宜度是研究对象在一定区域或空间里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位概念,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创新生态位适宜度作如下定义:系统中创新物种与复合环境通过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流通来维系创新活动的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研究对象实际所获得的创新资源(实际生存单位)称为现实生态位,能够使创新活动产生最大效益的理想创新资源(最佳生存单位)称为最适生态位。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则是指现实生态位对最适生态位的满足程度,即区域创新资源存量与创新活动需求的匹配程度。其取值区间为[0,1],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值越大,则创新资源的供需匹配程度越高,反之亦然。2.2相关理论基础2.2.1生态学理论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Heinrich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将其定义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作用机理的科学”,尤其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造就了大量支撑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资源,是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蓄水池和动力源。以2017年底各省市高等院校数量以及教育部985/211高校数占比为例,通过各省市的统计数据对比(图4-1)发现中游(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位居高等院校数量之首,下游(江西、湖北、湖南)次之,最后是上游(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同时,教育部认定的985/211高校占比,下游城市以3.8%的占比位居第一,中游次之。其中,从高水平建设高校(985/211高校)的数量占比来看,上海、江苏和湖北三省均超过5%,较为突出。可以看出,下游虽然在高校数量上不具有领先优势,但在高水平建设高校占比上却位列第一,说明下游所拥有的高等院校优势性更为突出,而上游的高等院校水平相对就较低。图3-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高等学校数及211/985学校占比3.2.2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科研机构作为知识创造的创新主体之一,与高等院校类似,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主要从事着知识与技术的生产活动,部分科研机构也担任了人才培养和输出的角色。同样以2017年为例,数据显示(图4-2),中游与下游的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同为116所,上游最少。上游省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之间相差较大,其中四川以169家位列11个省市之首,大约是重庆(31家)的5倍,中游三省(江西、湖北、湖南)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分布则较为平均。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科研机构数差距不大,上游区域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总量虽然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但四川省表现突出。图3-2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科研机构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基于省级数据分析[J]. 张可云,裴相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2]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进展(2014~2018)[J]. 吴传清,宋子逸.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3]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行为协调机制研究[J]. 王发明,朱美娟. 科研管理. 2019(05)
[4]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创新力提升[J]. 曾赛星,陈宏权,金治州,苏权科. 管理世界. 2019(04)
[5]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 吴传清,邓明亮.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03)
[6]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综述[J]. 刘钒,张君宇. 社会科学动态. 2018(10)
[7]东北工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研究[J]. 王洋,郭燕青. 科技管理研究. 2018(15)
[8]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研究[J]. 姜庆国. 经济经纬. 2018(04)
[9]中国金融抑制、资本扭曲与技术创新效率[J]. 李晓龙,冉光和. 经济科学. 2018(02)
[10]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及演化[J]. 雷雨嫣,陈关聚,刘启雷. 系统工程. 2018(02)
博士论文
[1]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演化研究[D]. 张敏.苏州大学 2018
[2]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张仁开.华东师范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政府R&D资助、企业异质性与技术创新效率[D]. 赵艳艳.西北大学 2018
[2]基于生态位模型的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评价研究[D]. 韩英.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
[3]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水平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胡静静.南京师范大学 2018
[4]京津冀结合部城市生态位评价及预测[D]. 曹玉青.天津工业大学 2018
[5]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研究[D]. 唐棠.东北财经大学 2017
[6]基于生态学的京津冀地区创新适宜度评价研究[D]. 傅建敏.北方工业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463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46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