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连翘间作模式、山药+辣椒间作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均较高,玉米/红苕的传统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低。结果说明:该区域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寻找符合当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种植模式。因此,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地适宜发展和推广以牧草和中草药为间作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此举可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紫色土丘陵区 种植模式 生态经济效益 灰色关联度 综合评价
【基金】: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青年种子基金(2006-2008)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05Z003)资助
【分类号】:S344;F323.22
【正文快照】: 我国西南地区是紫色土集中分布区,又是人口和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1]。据调查,紫色土区占三峡库区耕地面积的69.2%[2],且其中绝大多数为坡地。我国紫色土侵蚀面积及强度仅次于北方的黄土,侵蚀面积已占紫色土总面积的48.8%。为了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寻求经济效益最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卫,彭补拙;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点及其环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3年04期
2 毕晓丽,洪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年02期
3 夏青;何丙辉;谢洲;蔚远中;;紫色土农林复合经营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2期
4 於凤安,彭镇华,江泽慧,唐万鹏,刘友民,洪石,刘立德;湖北省低丘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初步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桥,胡克,刘玉英,李福来,陈兵;正态分布函数在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建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年S1期
2 詹小国,王平;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2期
3 吴开亚,李如忠,陈晓剑;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5期
4 丁朝华,金义兴,武显维,康宁;经济植物复层栽培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移民经济的作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5 彭珂珊;三峡地区建设生态系统中环境灾害问题与减免途径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6 徐燕,周华荣;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3年02期
7 马国青,宋菲;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状况综合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8 李定策,齐永安,杨雪梅;焦作市城市生态现状评价[J];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田劲杰;铁路长隧道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J];交通环保;2004年05期
10 孙辉,谢嘉穗,唐亚;坡耕地等高固氮植物篱复合经营系统根系分布格局研究[J];林业科学;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平;红壤坡地植物篱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效应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傅涛;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3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冉瑞平;长江上游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5 温仲明;纸坊沟流域近百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6 吴景社;区域节水灌溉综合效应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丁军;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生态学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宋如华;北京山区综合开发工程效益价值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周上游;农业生态安全与评估体系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义;河西灌区持续林业试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2 王玲玲;三峡库区陡坡耕地生物篱埂和农林复合经营建设模式与效益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3 倪九派;三峡库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预测评价与生态环境调控[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4 唐家良;紫色土丘陵区种植模式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王丽梅;黄土残塬沟壑区农林复合系统环境质量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刘月敏;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设计与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7 邹长新;内陆河流域生态安全研究——以黑河为例[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范庆莲;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及配置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刘永珍;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沈翠新;长株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信息系统的研制[D];中南林学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平,郭学斌,吕皎;混农林业中的树木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2 梁嘉陵,黄艳胜,王非,王文杰,张成军,聂江力;低山丘陵区果农复合生态经营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3 苏维词,杨汉奎;贵州岩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类型的初步划分[J];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06期
4 黎华寿,骆世明;高州市典型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谢金生,徐秋生,曹建华;区域可持续林业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张银龙,薛建辉;林业生态环境评价原理和内容的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1999年02期
7 刘金龙;因子分析法研究黄淮海平原自然村自然生态社会系统评价因子[J];生态学杂志;1998年03期
8 许峰,蔡强国,吴淑安,藤元新,张光远,蔡崇法,王峰;坡地农林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时间过程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年03期
9 陈孝,林松煜,杨国清,陈悦,杨伟东,廖观荣,李淑仪,廖新荣,林书蓉,蓝佩玲;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桉树人工林间种西瓜对林木和土壤的效应[J];土壤与环境;1996年03期
10 於凤安,彭镇华,江泽慧,吴立勋,刘立德,曾昭汉;长江中下游低丘不同开发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宪;杨昌奎;;高效生态促增收[J];山东农机化;2011年04期
2 陈风波;马志雄;陈培勇;;农户水稻种植模式选择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个省的调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03期
3 李艳春;;加强农机农艺融合 提高大功率农业机械作业的适应性[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1年03期
4 王晶;宋小冬;;梨树县创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效益分析[J];农业机械;2011年21期
5 ;秋风凉 瓜果香[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1年32期
6 高德刚;许文全;;有机马铃薯丰收了[J];农业知识;2011年22期
7 林方龙;王金华;;丘区大县小麦面积调整情况分析及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07期
8 卢甲甲;孙梦;;赵波:我们卖的就是猪肉[J];商周刊;2011年14期
9 ;“金鹏”展翅富乡邻[J];湖南农业;2011年08期
10 张朝显;李文红;;江苏沛县蔬菜产地环境分析与生产措施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占军;;河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考[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陈阜;仇志军;吕修涛;;增粮增收种植技术模式调研报告[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2006年
3 张玫;霍增辉;陈风波;丁士军;;干旱风险:南方农户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黄佩民;;种植结构要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再谈“三元结构”种植问题[A];全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0年
5 黄齐奎;;汉川市水生蔬菜产业的特点及发展规划[A];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钱妙芬;冯文良;李惠良;张新楼;;粮、菜产业结构模式及评价[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吴维雄;马荣朝;樊高琼;杨文钰;李跃金;;“麦/玉/豆”配套机械化生产体系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8 岳朝;;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平寨村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的调查与思考[A];贵州发展生态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柴青山;李金海;吴秀芳;解淑英;;2004年沾化县粮棉效益分析[A];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常莉;董宜来;于庆水;;发展旱作节水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A];建设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科学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征文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方学钊;于田积极探索“一年五熟”种植模式[N];和田日报(汉);2011年
2 谷风;规范种植模式 实现多方共赢[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1年
3 记者 张玉洁;收购形势改变农民种植模式[N];期货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黄河 通讯员 张娥;“红枣密植模式值得借鉴”[N];阿克苏日报;2007年
5 通讯员 万隆 袁兴富;红山镇“稻菜”种植模式带富一方农民[N];黄冈日报;2007年
6 本报通讯员 姜斌;革新种植模式 农业更显生机[N];南通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杨峻发;吐鲁番种植模式实现转型[N];吐鲁番报(汉);2006年
8 卢育辉邋实习生 王彩虹;稻花香里说往年[N];广东科技报;2007年
9 王胜旺邋石芝谋;绥阳今年推广三万亩“万元田”[N];遵义日报;2008年
10 记者 王菲;北疆农区将彻底改变一年一作种植模式[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隋鹏;黄淮海平原节水种植模式生态经济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王婧;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群钊;中部丘陵地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矛盾问题的系统分析[D];南昌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美忠;湖北国有农场作物种植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2 邓郭艳;农户采用“麦—玉—豆”种植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明明;四川大豆种植模式的技术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4 黎喜斌;潜江经济开发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刘伟忠;江苏句容市有机农业主体模式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王毅;赣南地区柑橘产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申昌跃;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姚荣江;不同生态农业模式对流域环境生态经济效应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颜国强;县域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孙以忠;宿豫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54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