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发布时间:2022-01-22 11:16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文章来源】:干旱区地理. 2013,36(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区概况 2 指标体系 3 数据及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权重的确定
3.3 标准化处理及评价
3.4 协调度评价 4 结果分析
4.1 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指数评价
    4.1.1 经济指标
    4.1.2 社会指标
    4.1.3 生态指标
    4.1.4 综合分析
4.2 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指标耦合协调关系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西北地区不同地域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区划指标体系研究[J]. 刘秀花,李永宁,李佩成.  干旱区地理. 2011(04)
[2]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 刘新平,孟梅.  干旱区地理. 2011(01)
[3]新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与NPP的相关性分析[J]. 师庆三,王智,吴友均,高炜,师庆东.  干旱区地理. 2010(03)
[4]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演变机制分析[J]. 韩春鲜,马耀峰,罗辉.  干旱区地理. 2010(03)
[5]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 王继军,郭满才,姜志德,苏鑫,李慧,李奇睿.  生态学报. 2010(09)
[6]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J]. 白洁,王学恭,赵成章.  干旱区地理. 2010(01)
[7]从经济、资源、环境角度评估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J]. 李善同,何建武.  发展研究. 2009(04)
[8]层次分析法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质评价[J]. 庞振凌,常红军,李玉英,张乃群,杜瑞卿,胡兰群.  生态学报. 2008(04)
[9]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比较研究[J]. 徐厚琴,方一平.  干旱区地理. 2007(03)
[10]基于生态购买的西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 延军平,徐小玲,刘晓琼,周立花,张红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本文编号:3602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02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6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