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安徽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22:25
  生态用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构建统一生态安全格局,平衡生态保护空间与城乡建设空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安徽省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运用土地转移矩阵、土地动态度、重心转移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综合分析2000-2015年安徽省生态用地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安徽省生态用地持续减少,生态用地流失方向主要为建设用地;生态用地变化程度呈加剧趋势,15年间各生态用地变化速度大小依次为:其他生态用地>耕地>水域>草地>林地;生态用地变化呈现"北多南少中集中"的空间差异格局,但生态用地重心总体较稳定,各类生态用地重心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在南北方向轻微波动,但转移距离有增大趋势;生态用地演变具有产业结构指向与人口发展指向,解释力最高的3个因素为一产占GDP比重变化率、二产占GDP比重变化率和人口密度变化率。 

【文章来源】:上海国土资源. 2020,41(02)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安徽省生态用地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因子探测结果

变化图,土地利用,安徽省,动态度


2000-2015年,安徽省生态用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7%,15年间变化逐渐剧烈,生态用地大量被建设用地侵占,总量由1312.12万hm2减少至1293.21万hm2,期间生态用地面积共减少18.91万hm2。各类生态用地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草地持续减少,水域、其他生态用地不断增加(图1、表3、表4)。表3 2000-2015年安徽省生态用地动态度Table 3 Ecological land use dynamics 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 时期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其他生态用地 生态用地 2000-2005 -0.08 0.01 -0.02 0.11 0.00 -0.05 0.03 2005-2010 -0.17 -0.01 -0.01 0.16 4.62 -0.10 -0.05 2010-2015 -0.22 -0.03 -0.04 0.13 82.54 -0.14 0.08 2000-2015 -0.47 -0.01 -0.02 0.14 35.42 -0.10 0.17

轨迹图,合肥市,重心,安徽省


2000-2015年,安徽省生态用地持续减少,且有显著区域差异。其中安徽省中部合肥市始终是生态用地减少的核心区。生态用地重心也位于合肥市,15年间,生态用地重心迁移距离不大,但有逐年增长之势,在合肥市呈现出东南(65.10m)→西北(209.64m)→东南(545.83m)迁移趋势(图2、表5)。表5 2000-2015年安徽省生态用地重心转移情况Table 5 The center of gravity transfer of ecological landin Anhui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 类型 年份 重心坐标 转移距离(m) 转移方向 经度 纬度 生态用地 2000 117°14′57″ 31°45′46″ — — 2005 117°14′58″ 31°45′44″ 65.10 东南 2010 117°14′52″ 31°45′48″ 209.64 西北 2015 117°15′0″ 31°45′33″ 545.83 东南 耕地 2000 117°5′56″ 32°13′41″ — — 2005 117°5′53″ 32°13′45″ 174.57 西北 2010 117°5′44″ 32°13′58″ 481.90 西北 2015 117°5′49″ 32°13′57″ 106.25 东南 林地 2000 117°36′54″ 30°44′42″ — — 2005 117°36′53″ 30°44′43″ 27.18 西北 2010 117°36′53″ 30°44′43″ 21.29 西南 2015 117°36′56″ 30°44′40″ 116.62 东南 草地 2000 117°20′54″ 31°17′35″ — — 2005 117°20′52″ 31°17′35″ 45.78 西南 2010 117°20′49″ 31°17′45″ 324.59 西北 2015 117°20′50″ 31°17′30″ 439.61 东南 水域 2000 117°13′30″ 31°28′57″ — — 2005 117°14′00″ 31°28′56″ 702.71 东南 2010 117°14′12″ 31°29′17″ 633.15 东北 2015 117°13′46″ 31°29′39″ 1028.23 西北 其他生态用地 2000 117°41′24″ 31°26′14″ — — 2005 117°41′24″ 31°26′14″ 0.00 — 2010 117°46′35″ 31°22′51″ 10667.30 东南 2015 117°23′20″ 31°47′18″ 61866.90 西北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分类管控生态空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键[J]. 陈美球.  上海国土资源. 2020(01)
[2]基于MCR模型的大别山核心区生态安全格局异质性及优化[J]. 黄木易,岳文泽,冯少茹,蔡接接.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4)
[3]基于生态安全的宁波四明山区景观格局调控[J]. 尹昌霞,马仁锋,费佳宁.  上海国土资源. 2019(01)
[4]吉林省白城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J]. 王敬,李秀霞.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3)
[5]基于DPSIR模型的基本农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梁宇哲,贾琛琛,吴茗华,郭泰圣.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2)
[6]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 赵小风,刘梦丽,王柏源.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5)
[7]中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变化研究[J]. 陈瑜琦,张智杰,郭旭东,吕春艳,汪晓帆.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2)
[8]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综述[J]. 李雅,刘玉卿.  上海国土资源. 2017(04)
[9]长沙市生态安全分区对比研究[J]. 阮小春,朱红梅,张健,言含.  上海国土资源. 2017(01)
[10]多伦多市生态用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石忆邵,王安迪.  上海国土资源. 2017(01)



本文编号:3617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17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