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分析 ——以宣城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1 14:40
生态农业以其能够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而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农业产业化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既体现了生态农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也充分考虑到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社会诉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农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又是最为薄弱的产业。在强化环境保护的当代社会,传统农业的固有模式更是遭遇发展危机。为了让农业走出最薄弱产业的困境,为了让农业与环境保护接轨,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的选择,也是我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宣城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作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宣城市是传统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宣城市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在生态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具备了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也有着发展生态农业以及追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强烈动机。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现实梗阻。要走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困境,最根本的对策在于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本文选择宣城市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深入研究,能够挖掘出具有共性意义的思路,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3.3.6 综合评价依据宣城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指标综合评价 ,可以画出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图,如图3-1。图3-1 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分析Figure 3-1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Xuancheng City表 3-8 生态农业产业化指标综合评价Table 3-8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dicators年份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综合效益
图4-1生态农业经济分析Figure 4-1 Eco-agriculture economic analysis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保障,取决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农协会)等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自古以来的小生产与大以及农业生产中间环节对利润的盘剥导致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民增收困难,削弱了农民投身其中的积极性。因此,宣城市依据自,通过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四种模式来协调利益连结机制,提高的效益,改善农民收入。同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技术、资金等入股的方式。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更多的农民资本入股,使企业与农户结成四大发展模式各有优势,需因地制宜选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浙江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以磐安县为例[J]. 陈修颖,叶园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2]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探析[J]. 孙桂琼,吴铭.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3]湖北大别山区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J]. 王锋. 农业经济. 2009(02)
[4]西南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措施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J]. 肖艳,苏维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5]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J]. 焦雯珺,闵庆文.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1)
[6]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 刘红梅,李玉浸,陶战,刘凤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3)
[7]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障碍和对策[J]. 胡瑶.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8]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 尚正永.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1)
[9]姜堰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区和主导产业定位研究[J]. 张敬华. 生态经济. 2004(S1)
[10]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张正峰.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3)
博士论文
[1]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D]. 丁毓良.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张剑军.天津大学 2005
[3]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典型模式研究[D]. 王静慧.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湖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研究[D]. 祝万伟.湖北师范大学 2016
[2]长三角“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标准化体系研究[D]. 余德鸿.南京农业大学 2009
[3]我国中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D]. 王云芝.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4]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吴婕.兰州大学 2006
[5]京郊农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 钱秀丽.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20458
【文章来源】: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图
3.3.6 综合评价依据宣城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指标综合评价 ,可以画出2006年至2015年十年间的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图,如图3-1。图3-1 宣城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分析Figure 3-1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Xuancheng City表 3-8 生态农业产业化指标综合评价Table 3-8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indicators年份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综合效益
图4-1生态农业经济分析Figure 4-1 Eco-agriculture economic analysis协调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保障,取决于产业链上的企业、农协会)等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自古以来的小生产与大以及农业生产中间环节对利润的盘剥导致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民增收困难,削弱了农民投身其中的积极性。因此,宣城市依据自,通过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四种模式来协调利益连结机制,提高的效益,改善农民收入。同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技术、资金等入股的方式。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使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更多的农民资本入股,使企业与农户结成四大发展模式各有优势,需因地制宜选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浙江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以磐安县为例[J]. 陈修颖,叶园胜.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2]安徽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制约因素探析[J]. 孙桂琼,吴铭.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3]湖北大别山区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J]. 王锋. 农业经济. 2009(02)
[4]西南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措施研究——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J]. 肖艳,苏维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5]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类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J]. 焦雯珺,闵庆文.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1)
[6]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J]. 刘红梅,李玉浸,陶战,刘凤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03)
[7]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瓶颈、障碍和对策[J]. 胡瑶.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8]河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J]. 尚正永.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01)
[9]姜堰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分区和主导产业定位研究[J]. 张敬华. 生态经济. 2004(S1)
[10]中国几种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实施途径探讨[J]. 周小萍,陈百明,卢燕霞,张正峰. 农业工程学报. 2004(03)
博士论文
[1]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D]. 丁毓良.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张剑军.天津大学 2005
[3]县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典型模式研究[D]. 王静慧.中国农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湖北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研究[D]. 祝万伟.湖北师范大学 2016
[2]长三角“六位一体”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与标准化体系研究[D]. 余德鸿.南京农业大学 2009
[3]我国中部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D]. 王云芝.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
[4]西部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D]. 吴婕.兰州大学 2006
[5]京郊农村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 钱秀丽.中国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20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2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