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4 12:30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其城镇化水平也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如今的位居前十。传统的城镇化方式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务院批准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示范区,面对发展和保护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两者协调发展,是当前福建省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六个章节对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第一章说明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接着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相关理论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PSR框架模型分析了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的机理,说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内在动力和保障;新型城镇化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第四章从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方面分析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并得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内陆与沿海差距较大及...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合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型城镇化理论概述
2.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2.1.2 新型城镇化特征
2.2 生态文明示范区理论概述
2.2.1 生态文明示范区涵义
2.2.2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
2.2.3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意义
2.3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协调发展内涵
2.4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生态城市理论
2.4.3 系统耦合理论
2.4.4 协同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3.1 PSR框架模型基本理论及优点
3.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的PSR机理分析
3.3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3.3.1 提供内在动力
3.3.2 提供重要保障
3.4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3.4.1 提供重要载体
3.4.2 提供实现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特征
4.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及特征分析
4.1.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4.1.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4.1.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4.2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特征分析
4.2.1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
4.2.2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及收敛性分析
5.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量
5.1.1 指标选取及说明
5.1.2 主成分分析法
5.1.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1.4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收敛性分析
5.3.1 收敛性分析方法
5.3.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收敛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6.1 优化城镇结构,注意生态保护和修复
6.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
6.3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6.4 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
6.5 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6.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怎样理解协调发展[J]. 孙代尧,何海根.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05)
[2]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的评价与分析——基于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J]. 薛晴. 理论导刊. 2015(06)
[3]生态文明视野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 占纪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4)
[4]城市空间批判与生态城市化[J]. 董慧,高晓溪. 学习与探索. 2013(09)
[5]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品质建设[J]. 王如松,韩宝龙. 环境保护. 2013(02)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王如松,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7]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J]. 乔标,方创琳,黄金川. 生态学报. 2006(07)
[8]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05(01)
[9]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 李艳,曾珍香,武优西,李艳双.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05)
[10]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 王如松. 生态学报. 2000(05)
博士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体育运动—英美经验与中国路径[D]. 邱雪.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孙慧宗.吉林大学 2011
[3]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 单娜娜.浙江大学 2010
[4]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 田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5]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陈晓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 黄海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福建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D]. 张钰洁.福建农林大学 2016
[2]基于PS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 邓际洪.四川农业大学 2015
[3]福建省生态城镇化建设探究[D]. 林微.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研究[D]. 刘子立.西南大学 2015
[5]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 朱曼.福州大学 2014
[6]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侯培.西南大学 2014
[7]数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系统[D]. 赵晓琳.信阳师范学院 2014
[8]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D]. 骆鹿.东华理工大学 2013
[9]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宁.西北大学 2011
[10]青竹湖两型社会生态人居规划研究[D]. 姜慎.湖南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42735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合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的创新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型城镇化理论概述
2.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2.1.2 新型城镇化特征
2.2 生态文明示范区理论概述
2.2.1 生态文明示范区涵义
2.2.2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目标
2.2.3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意义
2.3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协调发展内涵
2.4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生态城市理论
2.4.3 系统耦合理论
2.4.4 协同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3.1 PSR框架模型基本理论及优点
3.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的PSR机理分析
3.3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3.3.1 提供内在动力
3.3.2 提供重要保障
3.4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对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3.4.1 提供重要载体
3.4.2 提供实现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特征
4.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现状及特征分析
4.1.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4.1.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4.1.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征
4.2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及特征分析
4.2.1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状
4.2.2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及收敛性分析
5.1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测量
5.1.1 指标选取及说明
5.1.2 主成分分析法
5.1.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1.4 福建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5.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2.1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5.3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收敛性分析
5.3.1 收敛性分析方法
5.3.2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水平收敛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6.1 优化城镇结构,注意生态保护和修复
6.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
6.3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制度建设
6.4 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
6.5 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发展
6.6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怎样理解协调发展[J]. 孙代尧,何海根.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05)
[2]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的评价与分析——基于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J]. 薛晴. 理论导刊. 2015(06)
[3]生态文明视野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 占纪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4)
[4]城市空间批判与生态城市化[J]. 董慧,高晓溪. 学习与探索. 2013(09)
[5]新型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品质建设[J]. 王如松,韩宝龙. 环境保护. 2013(02)
[6]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 王如松,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03)
[7]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J]. 乔标,方创琳,黄金川. 生态学报. 2006(07)
[8]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 自然资源学报. 2005(01)
[9]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 李艳,曾珍香,武优西,李艳双.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05)
[10]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 王如松. 生态学报. 2000(05)
博士论文
[1]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体育运动—英美经验与中国路径[D]. 邱雪.北京体育大学 2013
[2]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孙慧宗.吉林大学 2011
[3]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 单娜娜.浙江大学 2010
[4]中国物流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地区差异研究[D]. 田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5]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陈晓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6]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 黄海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
硕士论文
[1]福建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D]. 张钰洁.福建农林大学 2016
[2]基于PSR模型的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D]. 邓际洪.四川农业大学 2015
[3]福建省生态城镇化建设探究[D]. 林微.福建师范大学 2015
[4]重庆市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协调度研究[D]. 刘子立.西南大学 2015
[5]福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 朱曼.福州大学 2014
[6]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侯培.西南大学 2014
[7]数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系统[D]. 赵晓琳.信阳师范学院 2014
[8]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D]. 骆鹿.东华理工大学 2013
[9]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张宁.西北大学 2011
[10]青竹湖两型社会生态人居规划研究[D]. 姜慎.湖南农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642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42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