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憩适宜性的生态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 ——以西藏林芝为例
发布时间:2022-05-06 21:07
旅游地游憩机会谱(ROS)是表征环境对游憩行为支持力的方法。而建立游憩活动适宜性表征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不同环境的适游程度,则是构建游憩机会谱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林芝市有“西藏江南”之美誉,自然禀赋独特而优越,生态环境极具典型性。本文以林芝为案例地,首先对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随后以生态系统健康为门槛,兼以对生态旅游资源潜力的挖掘与评价,共同得出林芝各县(区)的游憩适宜性格局,从而确定各区域的游憩活动开发程度和开发序列,并构建起林芝各生态适宜类型的游憩机会谱系表,以引导游客在适宜的旅游场所开展满足自己需求的游憩活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生态系统健康方面,林芝市7个县(区)中,米林县属于高生态系统健康区,工布江达县、朗县、波密县和墨脱县属于中生态系统健康区,而察隅县、巴宜区属于低生态系统健康区。(2)不同县(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差异显著,巴宜区属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高级潜力区,工布江达县、米林县、波密县属于中级潜力区,朗县、墨脱县、察隅县则属于低级潜力区。(3)林芝市游憩适宜性类型总体上可划分为4类。其中,朗县、墨脱县、察隅县属于Ⅰ类,巴宜区属于Ⅱ类,工布江达县...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旅游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
1.1.2 西藏林芝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游憩
2.1.2 游憩机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压力-状态-响应”理论
2.2.2 突变理论
2.2.3 生态位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2.3.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进展
2.3.3 游憩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2.3.4 游憩机会谱(ROS)研究进展
第三章 基于PSR和突变级数法的林芝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选择
3.1.3 确定突变级数模型
3.1.4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1.5 指标重要程度确定
3.1.6 指标隶属度计算
3.2 林芝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证研究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
3.2.3 评价标准确定与等级划分
3.2.4 权重确定
3.2.5 隶属度计算
3.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林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4.1 基于“生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理论依据
4.1.1 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4.1.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系统分析
4.1.3 基于“生态位”建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4.2 评价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建立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指标说明
4.3 林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实证研究
4.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2 生态位宽度计算
4.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游憩适宜性下的林芝生态游憩机会谱(ROS)建立
5.1 林芝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5.2 林芝游憩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
5.3 林芝生态游憩机会谱(ROS)建立
5.4 林芝生态游憩机会谱(ROS)解析
5.4.1 游憩活动类型与优先级别
5.4.2 基于游憩机会谱的林芝生态旅游路线设计
5.5 游憩机会类别的布局原则
5.5.1 趋相关性布局的原则
5.5.2 趋海拔布局的原则
5.5.3 趋时令布局的原则
5.6 不同游憩机会谱下林芝生态旅游的提升策略
5.6.1 建立“游憩前线”系统
5.6.2 建立生态功能区划,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5.6.3 确定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吸引因子
5.6.4 多渠道针对性开展旅游市场营销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浦江中心段滨江公共绿地游憩机会谱(ROS)构建[J]. 张成秀,汤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7(05)
[2]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秦淮河河流健康评价[J]. 李美香,周向华,王启明,张全福,杨侃.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6)
[3]基于AHP-FCE的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 刘立波,王春燕,刘岩.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4)
[4]利用PSR模型的椒江河口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J]. 黄备,邵君波,孟伟杰,周斌. 湿地科学. 2016(06)
[5]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邓思宇,刘伟平. 台湾农业探索. 2016(05)
[6]深圳红树林湿地系统健康评价[J]. 陈子月,卓子荣,陈卓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
[7]基于因子分析的上海城市社区游憩机会谱(CROS)构建[J]. 张杨,于冰沁,谢长坤,车生泉. 中国园林. 2016(06)
[8]基于PSR模型和改进TOPSIS法的中国城市群生态质量比较研究[J]. 黄河东. 生态经济. 2016(06)
[9]环巢湖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J]. 魏芬,王春珊. 皖西学院学报. 2016(02)
[10]大冶市旅游转型区域开发研究:基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力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耦合性[J]. 赵敏,唐嘉耀,王月娥. 中国矿业. 2016(04)
博士论文
[1]基于园林生态效益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D]. 王忠君.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 李向明.云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上海城市森林游憩适宜性评价及其演变[D]. 范雯.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DPSIR模型的旅游地生态补偿综合评价研究[D]. 潘涌.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基于DPSIR模型的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研究[D]. 台运红.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西藏林芝县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吴金岷.东北林业大学 2013
[5]泉州市县域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D]. 黄钟浩.华侨大学 2012
[6]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D]. 王润洁.南京师范大学 2011
[7]墨脱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邓春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8]粗糙集和突变级数法在生态经济区划中的应用研究[D]. 南洋.太原理工大学 2008
[9]基于PSR模型的南麂岛生态系统评价研究[D]. 肖佳媚.厦门大学 2007
[10]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陆莹.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1216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旅游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
1.1.2 西藏林芝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游憩
2.1.2 游憩机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压力-状态-响应”理论
2.2.2 突变理论
2.2.3 生态位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2.3.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进展
2.3.3 游憩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2.3.4 游憩机会谱(ROS)研究进展
第三章 基于PSR和突变级数法的林芝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选择
3.1.3 确定突变级数模型
3.1.4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1.5 指标重要程度确定
3.1.6 指标隶属度计算
3.2 林芝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实证研究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数据来源
3.2.3 评价标准确定与等级划分
3.2.4 权重确定
3.2.5 隶属度计算
3.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林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4.1 基于“生态位”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理论依据
4.1.1 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内涵
4.1.2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系统分析
4.1.3 基于“生态位”建立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4.2 评价指标选择和指标体系建立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评价指标说明
4.3 林芝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实证研究
4.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4.3.2 生态位宽度计算
4.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游憩适宜性下的林芝生态游憩机会谱(ROS)建立
5.1 林芝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5.2 林芝游憩适宜性分区评价结果
5.3 林芝生态游憩机会谱(ROS)建立
5.4 林芝生态游憩机会谱(ROS)解析
5.4.1 游憩活动类型与优先级别
5.4.2 基于游憩机会谱的林芝生态旅游路线设计
5.5 游憩机会类别的布局原则
5.5.1 趋相关性布局的原则
5.5.2 趋海拔布局的原则
5.5.3 趋时令布局的原则
5.6 不同游憩机会谱下林芝生态旅游的提升策略
5.6.1 建立“游憩前线”系统
5.6.2 建立生态功能区划,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5.6.3 确定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吸引因子
5.6.4 多渠道针对性开展旅游市场营销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浦江中心段滨江公共绿地游憩机会谱(ROS)构建[J]. 张成秀,汤晓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7(05)
[2]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秦淮河河流健康评价[J]. 李美香,周向华,王启明,张全福,杨侃.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06)
[3]基于AHP-FCE的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 刘立波,王春燕,刘岩. 现代农业科技. 2016(24)
[4]利用PSR模型的椒江河口生态系统环境质量评价[J]. 黄备,邵君波,孟伟杰,周斌. 湿地科学. 2016(06)
[5]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邓思宇,刘伟平. 台湾农业探索. 2016(05)
[6]深圳红树林湿地系统健康评价[J]. 陈子月,卓子荣,陈卓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S1)
[7]基于因子分析的上海城市社区游憩机会谱(CROS)构建[J]. 张杨,于冰沁,谢长坤,车生泉. 中国园林. 2016(06)
[8]基于PSR模型和改进TOPSIS法的中国城市群生态质量比较研究[J]. 黄河东. 生态经济. 2016(06)
[9]环巢湖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J]. 魏芬,王春珊. 皖西学院学报. 2016(02)
[10]大冶市旅游转型区域开发研究:基于矿产资源可持续力与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耦合性[J]. 赵敏,唐嘉耀,王月娥. 中国矿业. 2016(04)
博士论文
[1]基于园林生态效益的圆明园公园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D]. 王忠君.北京林业大学 2013
[2]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山地型旅游区生态健康诊断与调控研究[D]. 李向明.云南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上海城市森林游憩适宜性评价及其演变[D]. 范雯.华东师范大学 2015
[2]基于DPSIR模型的旅游地生态补偿综合评价研究[D]. 潘涌.南京师范大学 2015
[3]基于DPSIR模型的旅游景区碳管理评价研究[D]. 台运红.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西藏林芝县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吴金岷.东北林业大学 2013
[5]泉州市县域旅游资源生态位测评与开发策略研究[D]. 黄钟浩.华侨大学 2012
[6]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性研究[D]. 王润洁.南京师范大学 2011
[7]墨脱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 邓春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8]粗糙集和突变级数法在生态经济区划中的应用研究[D]. 南洋.太原理工大学 2008
[9]基于PSR模型的南麂岛生态系统评价研究[D]. 肖佳媚.厦门大学 2007
[10]川西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陆莹.西南财经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51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5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