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08 21:55
  煤炭业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重大的能源支撑。在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资源地位占绝对优势。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输出省份。但是,自2014年以来,煤炭行业呈现“价量齐跌”的态势,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煤炭资源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对水土资源造成破坏,煤炭的不充分燃烧及违规排放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大量的SO2、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煤炭产业的高污染、高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造成较大压力。在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提升生态承载力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本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对策。首先,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生态足迹法是一种对特定范围的人口或经济发展规模的资源消费水平、废弃物消纳水平进行度量的方法,度量指标是生产性土地面积。分别计算生产某些特定人口所需要的物质和...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生态承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评价
    3.1 生态足迹法的理论概述
        3.1.1 生态足迹法的概念
        3.1.2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2 生态足迹模型构建
        3.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
        3.2.2 生态足迹模型的指标测算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评价
        3.3.1 研究区概况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
        3.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第4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概述
        4.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成
        4.1.3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理论基础
        4.2.1 系统动力学和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的关系
        4.2.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分析
        4.2.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的界定
    4.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4.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子系统流图分析
        4.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提升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4.3.4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表达式
第5章 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系统动力学的实证分析
    5.1 鸡西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初始化
        5.1.1 鸡西市资源概况
        5.1.2 数据说明
    5.2 模拟模式的确定
    5.3 政策调控与分析
        5.3.1 自然发展模式模拟分析
        5.3.2 重视煤炭产业的发展模式模拟分析
        5.3.3 重视产业转型和科技环保的发展模式模拟分析
        5.3.4 模拟方案的综合分析
    5.4 鸡西市生态承载力提升对策
        5.4.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转型
        5.4.2 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5.4.3 合理利用开发,实现资源可持续
        5.4.4 加强人才培养,减轻就业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刘志明,张鹏鎔.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S2)
[2]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与预测[J]. 顾康康,刘景双,王洋.  地理科学进展. 2009(06)
[3]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伊春市为例[J]. 李丹,臧淑英.  现代城市研究. 2005(12)
[4]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 杨志峰,隋欣.  环境科学学报. 2005(05)
[5]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 王宁,刘平,黄锡欢.  中国农学通报. 2004(06)
[6]吉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J]. 王宗明,张柏,何艳芬,宋开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02)
[7]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6)
[8]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 程国栋.  冰川冻土. 2002(04)
[9]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S1)
[10]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 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常虹,王渊高.  环境科学研究. 2000(02)



本文编号:3672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72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1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