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潜力评价
发布时间:2022-09-17 18:39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根本,耕地总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补充耕地迫在眉睫。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维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十多年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其数量日益减少,开发难度大且质量逐年下降,同时受开发技术和经济条件限制,开发过程中会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党的十九大会议强调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再一次指出要严守“生态红线”,提出只有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才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新常态下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面临国土资源总需求居高不下与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双要求的新特点,鸡西市是我省煤炭的主要生产基地,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耕地总量不断减少,新时期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必须保障生态安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坚持节约集约,严控区域开发强度,明确自然资源保护底线和开发利用上限,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进而实现耕地“质量、数量、生态”三位一体,实现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本文基于土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土地稀缺等理论,运用“限制...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手段
1.1.2 自然资源生态空间下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更加严格
1.1.3 新常态下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出更高目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耕地
2.1.2 耕地后备资源
2.1.3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稀缺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土地生态安全理论
2.2.5 区位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2 自然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
3.2.3 土壤
3.2.4 植被
3.2.5 水文
3.2.6 矿产资源
3.3 社会经济条件
3.3.1 人口状况
3.3.2 经济发展水平
3.4 土地利用现状
3.5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3.6 数据来源与处理
3.6.1 数据来源
3.6.2 数据处理
4 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2 指标因子的选取
4.2.1 指标因子选取原则
4.2.2 指标因子选取的相关规定
4.3 指标因子限制性分析
4.3.1 生态环境限制性分析
4.3.2 年积温限制性分析
4.3.3 年降水量及灌溉条件限制情况分析
4.3.4 土壤污染状况限制性分析
4.3.5 排水条件限制性分析
4.3.6 土层厚度及母质条件限制情况分析
4.3.7 地形坡度限制性分析
4.3.8 盐渍化程度限制性分析
4.3.9 土壤质地限制性分析
4.3.10 土壤pH值限制性分析
4.3.11 耕作便利度限制性分析
4.4 宜耕后备资源数量及分布
4.4.1 数量类型
4.4.2 空间分布
5 宜耕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潜力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指标选取
5.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5.2.2 评价指标分值及量化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高潜力宜耕后备资源分析
5.4.2 中潜力宜耕后备资源分析
5.4.3 低潜力宜耕后备资源分析
6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对策
6.1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模式
6.1.1 优先开发模式
6.1.2 重点开发模式
6.1.3 适度开发模式
6.1.4 先保护后开发模式
6.2 宜耕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对策
6.2.1 重视生态安全,建立国土生态安全空间
6.2.2 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差别化开发
6.2.3 吸引社会资本,保障粮食安全
6.2.4 拓宽复垦形式,完善利益分配政策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679744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手段
1.1.2 自然资源生态空间下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更加严格
1.1.3 新常态下对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提出更高目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耕地
2.1.2 耕地后备资源
2.1.3 耕地后备资源潜力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稀缺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土地生态安全理论
2.2.5 区位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1.1 地理位置
3.1.2 行政区划
3.2 自然条件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候
3.2.3 土壤
3.2.4 植被
3.2.5 水文
3.2.6 矿产资源
3.3 社会经济条件
3.3.1 人口状况
3.3.2 经济发展水平
3.4 土地利用现状
3.5 耕地后备资源现状
3.6 数据来源与处理
3.6.1 数据来源
3.6.2 数据处理
4 基于生态安全的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4.1 评价单元的确定
4.2 指标因子的选取
4.2.1 指标因子选取原则
4.2.2 指标因子选取的相关规定
4.3 指标因子限制性分析
4.3.1 生态环境限制性分析
4.3.2 年积温限制性分析
4.3.3 年降水量及灌溉条件限制情况分析
4.3.4 土壤污染状况限制性分析
4.3.5 排水条件限制性分析
4.3.6 土层厚度及母质条件限制情况分析
4.3.7 地形坡度限制性分析
4.3.8 盐渍化程度限制性分析
4.3.9 土壤质地限制性分析
4.3.10 土壤pH值限制性分析
4.3.11 耕作便利度限制性分析
4.4 宜耕后备资源数量及分布
4.4.1 数量类型
4.4.2 空间分布
5 宜耕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潜力
5.1 评价方法
5.2 评价指标选取
5.2.1 评价指标的筛选
5.2.2 评价指标分值及量化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高潜力宜耕后备资源分析
5.4.2 中潜力宜耕后备资源分析
5.4.3 低潜力宜耕后备资源分析
6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对策
6.1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模式
6.1.1 优先开发模式
6.1.2 重点开发模式
6.1.3 适度开发模式
6.1.4 先保护后开发模式
6.2 宜耕后备资源生态化开发复垦对策
6.2.1 重视生态安全,建立国土生态安全空间
6.2.2 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差别化开发
6.2.3 吸引社会资本,保障粮食安全
6.2.4 拓宽复垦形式,完善利益分配政策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6797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67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