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系统论视角剖析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评价模型,分析区域系统的耦合状态。结果表明,1996年~2006年湖南省综合支撑能力呈对数型上升,而综合消耗水平呈指数型上升,两者演化速度具有非同步性,耦合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6.88度,2002年起进入过度开发期。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综合支撑能力与改善综合消耗水平质量的5项对策:①突出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②完善省内交通网,增加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里程,提高货物周转量,以便通过道路建设带动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③努力扩大服务贸易,提高第三产业产值的质量;④促进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减少国内产业结构趋同商品的出口;⑤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以便改变一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落后模式。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湘潭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 生态经济系统 耦合模型 湖南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5BJY045) 湘潭大学跨学科星火研究项目(编号:0709024)
【分类号】:F205
【正文快照】: 1引言耦合是物理学概念,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是借用物理学耦合概念,系指区域内生态环境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资源与生存条件,由不协调向初级协调,由初级协调向高级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2 黄胜;梁川;;基于相空间神经网络耦合模型的径流降尺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3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4 刘耀彬;;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5 洪志国,李焱,范植华,王勇;层次分析法中高阶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2年12期
6 邢维芹,王林权,李生秀;半干旱区夏玉米的水肥空间耦合效应[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03期
7 董孝斌;张玉芳;严茂超;张新时;;天山北坡山盆系统耦合与农业结构调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05期
8 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9 乔标;方创琳;黄金川;;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规律性及其验证[J];生态学报;2006年07期
10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升;;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与指标体系(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2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陶琳丽;杨秀娟;李态仙;张曦;;基于层次分析的饲料配方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4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5 谢贤健;;沱江流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6 陈磊山;;连云港市快速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7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8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赵燕;;我国玉米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3期
10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凯峰;;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昆明市产业发展战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忠蕾;张训华;;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方法初探[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尹晓惠;;城市化与大气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胡宝清;梁铭忠;曹少英;廖赤眉;;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胁迫变化关系及胁迫阈值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冯鹏;品种与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及青贮质量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刘峰;基于粘度可控水基润滑液的高速陶瓷滑动轴承主轴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5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6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杨玉珍;区域EEES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协同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欧阳小芽;城市灾害综合风险评价[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高利梅;大连城市承载力分析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项伟;县域经济功能定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李剑;关中地区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机制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耀彬,李仁东;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2 方创琳;论区域与城市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的一体化[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3 郑宇,冯德显;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4 程国栋,张志强,李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地理科学;2000年06期
5 车秀珍,尚金城,陈冲;城市化进程中的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6 周一星;城市发展战略要有阶段论观点[J];地理学报;1984年04期
7 廖志杰,刘岳;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8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9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10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振宇;贺建林;;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4期
2 许振宇;贺建林;;湖南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3期
3 周建;齐安国;袁德义;;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2期
4 吕晓;刘新平;李振波;;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J];中国沙漠;2010年03期
5 叶启文;;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经济规律[J];生态经济;1985年02期
6 李金昌;靖宇县的一个创举——高功能林参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J];绿色中国;1986年02期
7 董肇君;第八讲 林业系统的模拟方法[J];绿色中国;1987年06期
8 黄慰愿;;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关系[J];生态经济;1991年01期
9 王震洪,段昌群,张世彪;从生态经济观论小流域及小流域综合治理[J];生态经济;1997年06期
10 彭妮;姚永鹏;;构建都市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理论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汉辉;徐艺;;冰雪灾害对湖南森林防火的影响与对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2 朱雅玲;李继承;刘明月;;湖南省马铃薯生产区域布局探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3 陈文胜;;后记[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丁非同;李密;周方杰;黄国华;;湖南省蝶类名录[A];华中昆虫研究(第6卷)[C];2010年
5 湖南省赴台湾农业考察团;;台湾农业考察报告[A];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论文集[C];2010年
6 ;湖南省农业考察团考察台湾屏东科技大学[A];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论文集[C];2010年
7 徐流;唐若怡;成诗明;刘丰平;;湖南省结核病耐药情况分析及对策[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8 陈德林;;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叶泽纲;陈德意;;湖南省水资源短缺状况分析及对策[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友良;梁多良;;县域经济与湖南经济发展[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璇;中部崛起离不开法制坚挺[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2 刘兰芳;包装与物流结合 专业与市场结合[N];中国包装报;2006年
3 通讯员 肖谦 吴铝锌;湖南工业大学隆重举行成立大会[N];中国包装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沈念梓;优质服务情满“三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5 记者 张小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N];中国水运报;2007年
6 记者 曾西林;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N];郴州日报;2006年
7 王融国;湖南食品专项整治显效[N];中国质量报;2006年
8 潘昊 肖姣方 赵文明;大学生状告招考单位[N];贵阳日报;2006年
9 记者 唐爱平 实习生 汪琳 刘杏华;48家世界500强企业将参加中博会[N];湖南日报;2006年
10 王钢旋 郭超;湖南省产权交易协会成立[N];湖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嘉良;海岸带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随机梯度和规则集成评价预测[D];天津大学;2010年
2 徐学荣;植保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3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盖志毅;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蒋益民;湖南省城市与森林的大气湿沉降化学及其作用机理[D];湖南大学;2005年
6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军民;湖南省优质稻米产业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陈珏;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10 陈智勇;紫胶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畅;基于本地生态足迹的湖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D];中南大学;2007年
2 万大娟;湖南省主要旱耕地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熊顺良;湖南省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民品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4 李伟娣;湖南省私营经济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张海明;湖南省各等级项目群体的竞技实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玉身;“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湖南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万春;湖南省产业集群与新型工业化耦合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姗;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殷鹏扬;湖南省利用外资规模与结构优化分析[D];湖南大学;2001年
10 罗红旗;农业机械化对湖南省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状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72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