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5-18 12:19

  本文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欲使区域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构建合理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进而使区域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区。文章首先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概念和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意义,然后阐述了构建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最后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区域经济体系的企业层面,各企业经营中要贯彻生态学思想;产业层面,建立生态农业体系、生态工业体系和第三产业生态化体系;区域层面,建立自然区域生态经济、经济区域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园区等方面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模式。
【作者单位】: 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东北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区域 生态经济体系 构建 生态产业
【分类号】:F062.2
【正文快照】: 1 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内涵与构建意义生态经济,是指人们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效法自然,获得主观能动性,把传统生产力的经济社会转移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轨道上来。良性循环的生态整体,可实现自我增殖、再生。同时,投入现代技术完善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自然物,使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跃进,唐锦春,孙柄楠;基于GIS的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法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李甫春,龙裕伟;中国东西部大合作的六种新模式[J];学术论坛;2001年06期

3 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区域可持续开发的自适应决策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S1期

4 邹筱乐;从经济区划理论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合理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12期

5 张红,安成谋;甘肃省矿业城市发展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7 张大松,赵英才;区域主导产业及其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2期

8 赵树宽,陆晓芳;流动性生产要素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06期

9 张群;提高湖南在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竞争力[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刘勇;中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的划分[J];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盖斌;;水电站水库移民补偿研究[A];乌蒙论坛[C];2006年

2 刘鹏;;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广西农业国际化进程[A];广西农村经营机制创新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婷;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翟付顺;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张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5 周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利用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缪凯;开发区集团公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07年

7 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毛志雄;中国城区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振宇;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分工演进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殊;西部中小城镇的城镇功能评价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7年

3 李婧;综合运输通道发展对端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石伟军;成都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芮俊涛;长江上游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兰富钧;成渝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兰富钧;成渝经济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书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看旅游地的发展机制[D];桂林工学院;2006年

9 姚舜;区域物流竞争力模型评析及新模型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潘淼;中部崛起中的安徽东向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佑启;区域经济系统及其结构初探[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2 马勇;湖北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3 穆越;旅游风景地貌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年03期

4 段红霞,王华东;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决策技术[J];上海环境科学;1996年12期

5 刘传祥,承继成,李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年02期

6 杨汉奎,杨斌;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度[J];贵州科学;1996年04期

7 申玉铭,杨燕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研究[J];经济地理;1997年02期

8 王黎明;区域形象设计──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新课题[J];经济地理;1997年04期

9 刘求实,沈红;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4期

10 熊登峰;重庆市“伞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训善;;以港口建设促区域经济繁荣[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港口航运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罗建华;陈正捷;党生;王侃;;战场区域定位系统的功能需求初探[A];中国航空学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全国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李俊;;基于HLA的电子对抗区域表示法[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4 曹俊元;查贲;倪琛玲;;杭州梅汛期区域暴雨的分析和预报[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显全;刘丽娜;唐振军;;一种凸多边形直径算法[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叶维达;;绍兴县污水系统专项规划编制浅谈[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7 福鹏;陈敏;张晓松;;区域燃气规划中环状管网与枝状管网的比较[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燃气分会输配专业委员会2005年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林翔;;关注江苏海运建设 推进区域共同发展[A];江苏省航海学会2005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章;;湛江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10 陈业新;;秦汉时期北方生态与民俗文化[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天忠;区域森林资源战略规划几个关键环节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2 姚荣;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3 张鑫;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合理配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史亚军;多边框架中的中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艳;区域环境价值核算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张燕;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洁珍;区域生态环境需水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谭颖青;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荣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罗培;区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江筠;区域投资环境评估与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6 刘国林;区域地面水水质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周飞;区域干旱评价指标体系及抗旱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罗超;云南历史城镇兴衰的区域性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9 司明泊;论新疆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D];新疆大学;2005年

10 陈艳梅;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376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