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研究
【摘要】:运用熵值法测度2003、2013年安徽省地级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发展水平,并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各城市的三大效益协调度,进而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地级市的经济效益发展差异最大,非均衡化发展特征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的城市间离散程度逐步缩小,而环境效益发展差异程度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整体提升,环境效益质量则出现整体下滑;全省地级城市三大效益协调度不断提高;城市三大效益协调度分布格局由2003年的低值集聚分布向2013年的高值集聚分布转变;2003年,失调型城市主要分布于皖北、皖西片区,但2013年协调度有所提升;经过2003-2013年的发展,城市效益协调度较高的城市逐渐呈现"一线两点"、"两淮一蚌"及"双核"带动"两翼"分布格局。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24)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其内部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生态、环境等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经济效益的发展,还要以人为本地注重提升城市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更要注重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共进发展。目前,城市经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海伟,孔繁花;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2 周娴;李文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评估:模型与案例[J];探索;2006年02期
3 薛伟贤;董维维;王强;;入世后我国区域间保险业协调度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4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朱春江;彭士萍;马文斌;;连云港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乔良;梁俊;史亮;杨睿;;营区物资区域储备的系统协调度模型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9年10期
7 王亚平;杨巧宁;张婧;孙希华;;山东省工业化中期经济环境协调度及协调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30期
8 张仲伍;杨德刚;张小雷;张月芹;;山西省城乡协调度演变及其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2期
9 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8期
10 周莹莹;刘传哲;;耦合协调度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J];求索;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辉;;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定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2 黄银兵;吴媚;田文林;;西北地区人口—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以甘肃庆阳为例[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3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运迎霞;田健;;可持续视角下的中观层面土地使用与交通发展协调评价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丽娟;青岛市碳承载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金海;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王延梅;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效果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亚滨;广西“四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黄哲明;赣南原中央苏区农村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特征的时空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邵玉婷;新型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杨婧;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析[D];山西大学;2014年
7 曹青青;石油—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8 戴婷;开福区土地利用协调度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9 周瑞雪;中部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龙娟;广东省城市化与高速公路耦合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1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291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