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本文选题:低碳经济 + 碳排放 ; 参考:《山东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这些以碳氧化合物为主的温室气体使得全球气温日益升高,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平衡,甚至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必然选择。中国应该肩负起相应的责任,积极参与全球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而不断增多,这无疑加重了我国节能减排计划的压力。因此,研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指导碳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详细分析低碳发展系统的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之上,设计了低碳发展的概念模型,构建了一套涵盖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的评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以加权平均合成的方式得到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然后在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我国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并对分解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一系列减排对策。
[Abstract]:The economic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emit a great deal of greenhouse gases, which are mainly carboxylic greenhouse gases, which make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day by day, which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Eve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ave had a serious impact.In this context,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developing low carbon econom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cope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 warming.China should shoulder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ibility,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lobal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dvoca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 to the mitigation of global warming.However,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ill inevitably increase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undoubtedly increases the pressure of China's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lan.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parts of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system, a conceptual model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designed and a se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constructed.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w carbon society and low carbon ecology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s determin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the eastern and middle parts of our country are obtained by weighted average synthesis.Western three regions of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comprehensive score.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model of input-output,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re decomposed by the two-pole decomposition average method, and the results of decomposition are analyzed.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relevant analysis, a series of emission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寒星;;低碳认证制度[J];中国船检;2010年10期
2 吕静;;清洁煤之梦[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13期
3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4 ;绿色煤电挑战气候变暖[J];电力勘测设计;2009年05期
5 李阳;张洪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下的低碳经济的转型建议——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量关系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2010年08期
6 宋帅;王裕胜;;碳金融体系发展的国际借鉴及启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夏德建;任玉珑;史乐峰;;中国煤电能源链的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数计量[J];统计研究;2010年08期
8 王艳坤;;低碳就在身边[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年10期
9 谢睿萍;;广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1期
10 杨绪彪;;碳金融与人民币国际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刘荣霞;张鹏鹏;夏建新;汲荣荣;;我国北方农村牧区生存性碳排放特征与实证研究——以内蒙古通辽地区为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谢园方;赵媛;;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气候变化、碳排放和纺织工业[A];“科德杯”第六届全国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建伟;许晨光;裴磊;张萍;;我国包装工业碳排放总量测算及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周葵;朱莉;贾姗;;个人碳排放基准值的估算方法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8 邵诗洋;;浅论碳排放交易制度[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9 张艳;秦耀辰;;地级以上城市家庭直接能耗碳排放结构演进的空间差异[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10 杨涛;李艳梅;;航空运输业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理论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开良;青岛碳排放指标卖到德国[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记者 吴苡婷;为何用双重标准看待中国碳排放[N];上海科技报;2009年
3 何英;美碳排放交易法案喜忧参半[N];中国能源报;2009年
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齐晔;走中国特色低碳化之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本报记者 徐建华;碳排放:企业可能面对的产品质量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记者 周玉洁;专家称我国应争取合理的碳排放权益[N];经济参考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陈磊 通讯员 张于牧;刚性碳排放,绕不过的“坎”儿[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孙明河 王延斌;中国控制碳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N];科技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将辉;丁仲礼院士:人均累计碳排放体现公平[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芬航为环保做贡献今年碳排放指标已增至61[N];国际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春娜;基于生命周期的混凝土大坝碳排放评价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3 张成;重庆市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陈红敏;我国对外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琛琛;基于能源环境效率的相关组织决策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黎孔清;低碳经济导向的区域土地利用评价与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艾轶伦;清洁发展机制下国际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张海伟;关于碳排放交易会计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林靖s
本文编号:1736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173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