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DSGE模型的初步构想

发布时间:2018-07-04 11:40

  本文选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经济增长 ; 参考:基于DSGE模型的初步构想


【摘要】: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突破增长瓶颈的正确路径,这迫切需要学界研究其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和时间框架,以坚定人们因增长效应的长期性而易动摇的改革信心,并能使政府根据结果预测及时调整改革政策。本文旨在初步建立一个可以动态分析和预测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增长效应的DSGE模型(包括家庭、企业、RD、政策和贸易模型),根据改革引起的市场竞争性、产业转换成本、税负、RD支持、劳动力技能升级等方面经济指标的动态变化,依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在半内生增长范式下构建上述各模型的行为方程,从而确定需要校准的模型参数及参数校准方法,为后续研究(即根据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采用校准法确定模型参数,检验模型的健壮性,并利用模型分析预测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可能带来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效应)打好基础。
[Abstract]: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 of China's economy,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e is the correct path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growth. It is urgently needed to study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time frame of its economic growth,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of the reform of the long-term and easily shaken reform of the people's growth effect, and to make the government root result forecast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the reform policy. A DSGE model (including family, enterprise, RD, policy and trade model) that can dynamically analyze and predict the growth effect of China's supply side structure reform is established. The dynamic changes in 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market competition, industrial conversion cost, tax burden, RD support, labor skill level and so on, are based on the actions of various economic subjects. In this way, the behavior equations of the above models are constructed under the semi endogenous growth paradigm, so as to determine the calibrated model parameters and parameter calibration methods, to determine the model parameters by the calibr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China's macro-economy, to test the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and to predict the supply of China by model analysis. The short-term,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effect that the side structure reform may bring will lay a good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
【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财富管理平台与相关数据库建设”(2014GGX106008)
【分类号】:F121;F12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才安,辛颖;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05年08期

2 马正兵;;中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多重均衡特征[J];商业研究;2005年22期

3 王新华;;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9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9期

4 郑璋鑫;;利率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理论追索与实证检验[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李显君;庞丽;;中国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考证[J];汽车工业研究;2008年08期

6 汪碧瀛;周源;;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11期

7 严成j;龚六堂;;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社会福利损失分析[J];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8 冯国强;赵昆;张天阳;;中国农村劳动力区域性迁移的经济增长效应:1978~2008[J];经济论坛;2011年07期

9 施永;;资本项目流入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20期

10 刘鑫春;;对于我国投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研究[J];中国商贸;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林木西;曾祥炎;;转型期中国产权制度非均衡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3 王静;;进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趋势突变的协整检验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4 陈喜强;朱俊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广佛肇经济圈经济增长效应探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项银涛;通胀预期刺激经济增长效应难持久[N];证券时报;2011年

2 芝山贵邋枝章统;发展势头持续良好 经济增长效应放大[N];闽南日报;2007年

3 毛承之;大力提高稳增长综合能力[N];证券时报;2014年

4 连军 丁强 王寿德;门源 5年投入28亿元项目资金[N];青海日报;2010年

5 赵霞;奥运旅游勿盲目扩张[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亮;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D];东南大学;2015年

2 徐淑红;中国区域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谭善勇;中国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4 马强文;中国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均健;服务业FDI的经济增长效应[D];暨南大学;2015年

2 纪宁;京津冀服务业FDI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

3 刘柳;基于空间计量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4 刘卓麟;FDI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5 吴晓敏;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汇率制度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6 李爱丽;服务业FDI对安徽省服务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7 余佳;区域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王江;FDI对我国省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廖晖;地级市旅游产业经济增长效应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10 鲁忠堂;中国国债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宁波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95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095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4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