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2 20:06
【摘要】: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转轨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前苏东国家的剧变后,这些国家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市场化转轨道路,由此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绩效。对此,一些学者坚持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采取渐进式转轨的国家,因其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转轨方式和政策,从而实现了转轨过程中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受“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前苏东地区的转轨国家,则多数采取了“休克疗法”的激进转轨方案,从而造成了这些国家在转轨伊始严重的经济衰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转轨的不同初始条件是引致这些国家在未来的转轨过程中具体模式和路径差异的根本原因。然而,由于“激进”或“渐进”的转轨方式所形成的经济绩效差异更直观地被中国遥遥领先的经济增速所表现出来,这使得“转轨方式决定论”的观点一度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进一步地,作为对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总结的“中国模式”也被认为是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经济转轨的最优模式和路径。尽管如此,看似盖棺定论的研究“共识”实则是基于市场化转轨以来不同国家绩效差异的表象而对经济转轨过程的一种经验论认识。它忽略了同样作为一种制度变迁过程的,经济体制转轨的初始条件,从而割裂了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组织与制度的演化过程。随着转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基于“转轨方式决定论”思维进路的“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已经不足以独立地解释经济转轨问题的全部。而基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视角尽管能够结合中国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场景而对渐进式的转轨过程进行较为直观的解释,但作为经济转轨的特殊性个案,“中国模式”则无法对其它转轨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分析框架。 本文以转轨经济学为选题语境,综合运用转轨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比较体制研究等相关经济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经济改革和转轨的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基础上,主要就这些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展开比较研究。为了突破以往类似的许多研究中对相关问题形成的错误的思维定势,本文以时间为主线对不同转轨国家从计划体制的形成到现今在后危机时代的制度改革进行了大跨度的历史回顾。其中包含了对这些国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异性所进行的考察;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转轨政策的比较;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的战略选择和后危机时代持续改革与转型发展的探讨;对转轨国家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形成与演化的重新认识,并基于长期、动态的视角对转轨绩效进行的客观评判;以及对转轨经济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和政治发展等问题的关注。笔者希望借助对上述问题的分析,通过“转轨——接轨”与“转轨——发展”的双重视角,系统阐释转轨国家在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转轨模式的差异性及其动态演化过程,进而更全面、清晰地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转轨国家在经济改革、转轨与发展中形成的特定模式和路径。笔者坚信,本文的分析将在不断丰富转轨经济问题研究的同时,也对转轨国家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全文一共分为七章,每章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首先通过对前苏东国家与中国自转轨以来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简要回顾来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其次,是对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讨。最后,就本文的选题语境、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部分。由于本文对经济转轨模式的比较研究主要基于一个历史主义的制度分析框架,所以,笔者围绕经济学研究中不同学派和代表性学者对制度问题的分析或制度理论展开概括性地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有关经济体制转轨研究的主要国内外文献分门别类地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为后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主要对转轨前的这些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计划体制进行深入研究。笔者围绕对不同计划体制及其改革过程的分析,指出这些国家经济转轨初始条件的差异所在,并以此为研究出发点,进一步挖掘转轨国家从“计划”到“市场”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与转轨路径选择背后深层的制度因素。 第四章围绕经济转轨的驱动机制、遗传与选择机制,以及市场化转轨初期不同国家采取的具体转轨方式和政策来综合比较经济体制转轨的不同模式。笔者根据前苏东国家与中国在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的转轨方案与制度安排,结合当时转轨经济的具体情况,,对激进式转轨的“休克疗法”,以及以“双轨制”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与“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 第五章以“转轨——接轨”为研究视角,一方面,详细介绍市场化转轨与全球化接轨互动过程中转轨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并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市场化转轨模式对这些国家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全球后危机时代的大背景,在具体介绍转轨国家应对和处理全球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的同时,深入剖析这些国家在市场化改革、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第六章以“转轨——发展”为研究视角,基于对转轨国家在体制转型与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转轨模式的动态演化分析,以及市场化以来这些国家长期转轨绩效的客观评价,深入探讨不同的转轨模式与路径对转轨经济长期增长的具体影响。此外,笔者对转轨国家的政府职能转型、腐败治理、市场化与政治发展等议题也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而寻求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与其未来发展和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七章是对本文研究的总结与评述。笔者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给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基本观点,并对以往研究存在的一些偏见和误解,以及有关转轨经济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共识或一般性的政策建议进行了评述和展望。最后是对本文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与不足之处的总结和归纳。
【图文】:

地图,苏东剧变,地图


同性和大范围的制度移植所迅速取代。应当强调的是,前苏东国家乃至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进程是 20 世纪末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东欧地区的崩塌,地缘政治的优势因素催化了这些国家迅速向西方世界融入,特别是加入欧盟的迫切需要加速了这一地区的许多国家在结构改革与制度变迁方面的历史进程。一个在转轨初始条件方面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是转轨国家在中央计划体制下的改革实践。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前苏东国家经济增长的普遍乏力反映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特别是单一的经济运行机制越来越无法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结构性失衡与短缺问题。一些东欧国家寄希望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1;F1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家祥;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商榷意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2 吕炜;转轨经济研究思路的评述、反思与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3 吕炜;;中国式转轨:内在特性、演进逻辑与前景展望——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03期

4 黄范章,徐忠;金融全球化·金融风险·国际金融体制改革[J];财经研究;1999年05期

5 吴敬琏,胡季;1988年通货膨胀加剧的原因分析[J];财贸经济;1989年05期

6 吕炜;“后短缺时期”:中国转轨经济的过渡态研究——兼谈转轨经济研究方法的改进[J];财贸经济;2002年03期

7 王广谦;;中国崛起:“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8 陈建勋;;转轨国家经济绩效的动态比较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9 江时学;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6期

10 庄俊举;;关于“北京共识”与中国模式研究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海燕;东扩对欧盟经济政策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宋慧英;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竞争行为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崔鸿雁;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8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48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