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世界经济论文 >

创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9 07:43
【摘要】:自从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到现在,一百年间无数的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推导以及实证分析证明了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技术进步本身在于创新,创新本质上来源于对知识的利用与开发,,于是知识溢出理论逐渐成为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然而从知识到最终的产出,除了要经历知识过滤、企业生产还缺少一个隐性的环节。随后Acs与Audretsch等学者在熊彼特理论基础上提出创业理论,并认为创业作为知识的导体,可以有效地减少知识的过滤程度,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本文结合创业学派的理论知识,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和实证研究,分析创业是如何影响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 首先,本文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旬西方经济发展史的研究,试图从时代背景与工业、科技革命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熊彼特两大观点之间的矛盾性,再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成熟度概念来解释两种观点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的关系,进而分析创业对创新乃至经济增长的意义。 其次,本文构建内含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型,证明创业、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基于熊彼特的毁灭性创新理论及Aghion和Howitt(1992,1998,2007)提出的毁灭性创新模型,结合Acs等学者有关创业创新和知识过滤理论,以及Sanders所提出的知识范式理论,构建了详细的知识转化流程图和创新能力方程,进而对毁灭性创新模型中提出的代表创新能力的泊松到达率进行研究,从数理角度研究影响创新产生和转化应用过程的具体因素,进而推导创业、知识过滤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过滤程度、经济全球化程度及创业活动影响创新能力,进而影响经济稳态水平。知识存量和知识弹性对经济的稳态增长率起到正向作用,而知识过滤则对经济增长是负作用。创业作为知识过滤的导体,是减小知识过滤程度、加大知识溢出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再次,本文构建基于创业的经济增长模型,证明创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和Acs与Audretsch为主的学者所总结的创业理论基础之上,结合Cohen和Levin所提出的技术机会、中间产品等概念,借鉴Tong基于高科技的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思路,引入创业因子,通过分析创业、创新与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创业的经济增长模型,从数理的角度证明创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从创业自身的活跃性和对产业数量发展的角度说明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创业可以减小知识过滤并且提高创新活动能力;创业因子越大,经济的稳态增长率越高;产业数量增速越快,经济稳态水平越高。由创业活动引发的新兴产业诞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最后,本文借助CPEA指数作为衡量创业活动的标准,利用VAR模型对我国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创业活动的实际影响效果和造成相应影响的原因,进而对本文所构建的数理模型的推导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同时,利用现有的抽样数据对东北三省、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CPEA指数估算,对比不同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创业活动水平,并针对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几点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图文】:

柱状图,柱状图,指数,创业能力


国 吉林省 黑龙江省 辽宁省 北京市 江苏省 广东3.51 17.67 19.40 22.75 91.16 53.36 38.60.11 19.31 20.70 23.08 90.65 53.99 34.39.44 22.87 19.14 28.14 98.18 62.12 40.80.94 20.52 15.49 28.37 96.17 63.45 47.04.42 21.81 19.07 30.59 99.18 67.19 54.56 中我们发现,2000-2012 年,所选取的地区创业能力基本保持增长态势能力要落后于南方沿海的江苏省和广东省,北京市的创业能力则遥遥领先0.002012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24;F124.1;F27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进军;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年04期

2 龙剑;;再论质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J];管理现代化;1992年05期

3 徐海根;;十年改革中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经济增长[J];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01期

4 蔡拓;增长的误区及其反思[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5 ;泰国经济增长将依然强劲[J];广西经贸;1994年12期

6 杨晓达;经济增长台阶论的内涵与限量[J];黑龙江财专学报;1994年04期

7 孙克忠,宋效中;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8 杨云母 ,刘文广;论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蔡玲;关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1995年11期

10 张宗斌;论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10 王维国;杨晓华;;我国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兼论国债负担对国债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鸣骥;创新激发经济增长[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张晓静,张开飞;经济增长能否承受税收高速增长之重[N];中国税务报;2005年

3 蔡f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N];湖北日报;2001年

4 陈 颐;教育是经济增长关键因素[N];经济日报;2003年

5 李茹萍;工业产值突破千亿珠海经济增长提速[N];经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王比学;7%,我们有信心![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杜萍;经济增长良好 降息大可不必[N];市场报;2001年

8 余少谦;实现农村和谐经济增长[N];福建日报;2007年

9 见习记者 王白露;人行预计:我省今年经济增长10%以上[N];湖南经济报;2007年

10 ;中国需要重新平衡经济增长[N];机电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方化雷;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9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7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ijiejingjilunwen/2567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